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一听胡笳动越吟,声潜地底气逾深全文

一听胡笳动越吟,声潜地底气逾深

宋 · 秦观
一听胡笳动越吟,声潜地底气逾深
千宫月色单于曲,万里天光魏阙心。
秉烛何人犹把盏,挑灯有女正穿针。
早寒时节黄昏后,更逐西风应远砧。

拼音版原文

tīngjiādòngyuèyínshēngqiánshēn

qiāngōngyuèdānwàntiānguāngwèiquēxīn

bǐngzhúrényóuzhǎntiāodēngyǒuzhèng穿chuānzhēn

zǎohánshíjiéhuánghūnhòugèngzhú西fēngyìngyuǎnzhēn

注释

胡笳:古代北方的一种管乐器,音色悲凉。
越吟:越地的古歌谣,此处指胡笳所引发的思乡之情。
单于曲:匈奴首领的称号,这里代指边塞乐曲。
魏阙:古代宫殿前的高台,象征朝廷。
把盏:持杯饮酒。
穿针:古代妇女在元宵节或七夕等节日穿针乞巧的习俗。
远砧: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暗示秋收冬藏的季节和思妇的离愁。

翻译

一听见胡笳奏出越地的古调,那声音沉入大地,情感更加深厚。
满月的光芒下,千座宫殿回荡着单于的乐曲,万里天际映照着朝廷的雄心。
手持蜡烛的人还在举杯畅饮,而有人在挑灯夜织,女子手中的针线穿梭不停。
在这早寒的傍晚时分,砧声随着西风渐行渐远,更显得凄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秦观的《次韵公辟闻角有感》,通过对胡笳声的描绘,引发了对历史与情感的共鸣。首句“一听胡笳动越吟”,以胡笳声引发诗人对古代越地文化的联想,暗示了深远的历史底蕴。接着,“声潜地底气逾深”进一步强调了乐音的沉郁和内在力量。

“千宫月色单于曲,万里天光魏阙心”两句,通过月色和天光的意象,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和朝廷的深深挂念,仿佛能听到边关的军乐,遥想皇宫的宏伟气象。

“秉烛何人犹把盏,挑灯有女正穿针”描绘了一幅家国两重天的画面,既有深夜里守夜的人们,也有在寒夜中忙碌的家庭妇女,展现了生活的平凡与坚韧。

最后,“早寒时节黄昏后,更逐西风应远砧”以季节和自然景象收尾,西风吹过,远处传来捣衣的声音,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也寓含了对战乱时期家国离乱的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通过音乐和自然景象,展现了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时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