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危肠日九回,山茹且归采全文

危肠日九回,山茹且归采

出处:《薄游叹
宋末元初 · 方回
薄游庾公楼,俯仰三十载。
触目昔人非,惟有庐山在。
巴峡挟洞庭,彭蠡注沧海。
奔涛何时休,故道终不改。
扁舟事如昨,缁鬓忽已皠。
俗隘路方棘,体病气未馁。
春尽困旅琐,此意果谁待。
欲见湘南人,问之以兰茝。
川途恐寇暴,徒御鲜资贿。
危肠日九回,山茹且归采

拼音版原文

báoyóugōnglóuyǎngsānshízǎi

chùrénfēiwéiyǒushānzài

xiáxiédòngtíngpéngzàicānghǎi

bēntāoshíxiūdàozhōnggǎi

piānzhōushìzuóbìncuǐ

àifāngbìngwèiněi

chūnjìnkùnsuǒguǒshuídài

jiànxiāngnánrénwènzhīlánchǎi

chuānkǒngkòubàoxiān贿huì

wēiyángjiǔhuíshānqiěguīcǎi

注释

薄游:轻快游玩。
庾公楼:庾亮的楼阁,代指名胜之地。
触目:映入眼帘。
庐山:著名的山峰,象征永恒。
巴峡:长江三峡之一。
彭蠡:鄱阳湖的古称。
奔涛:汹涌的波涛。
故道:旧有的道路。
扁舟:小船。
缁鬓:黑色的鬓发,指年老。
俗隘:世俗狭窄。
兰茝:兰花和白芷,象征高洁。
寇暴:盗匪侵扰。
徒御:徒步或驾车。
山茹:山中野生的草木果实。

翻译

我曾在庾公楼上轻游,时光荏苒已三十年。
昔日相识皆已不在,只有庐山依然屹立。
巴峡夹带着洞庭湖水,彭蠡湖汇入浩渺大海。
汹涌的波涛何时才会停歇,古老的航道始终不变。
小船之事仿佛昨日,黑发忽然已成霜白。
世俗狭窄道路艰难,身体疲惫但精神未衰。
春天将尽,旅途困顿琐碎,这份心意又有何人能懂。
想见湘南的友人,只能以兰草和白芷相询。
沿途忧虑盗匪横行,财物匮乏难以资助。
每日忧虑肠心九转,暂且采山中的野菜度日。

鉴赏

诗人以一种淡然的口吻,述说了对庾信楼的多次拜访,以及对岁月流逝和昔日英雄辈出的感慨。"薄游庾公楼"一句,便是引出全篇的主旨——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俯仰三十载"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深切体会,通过不断地眺望和仰望,感受着岁月在庾信楼这座建筑上的印记。

"触目昔人非,惟有庐山在"则是表现出历史人物的消逝,只留下自然景观如庐山依旧。这种对比强烈地凸显了人类生命的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对照。这不仅是诗人的个人感慨,也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人们对于历史变迁、英雄辈出的深深怀念。

接下来的几句"巴峡挟洞庭,彭蠡注沧海。奔涛何时休,故道终不改"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其中蕴含着对自然力量和历史规律不可抗拒性的认识。这里的“故道”指的是长河流域的自然法则,即便是时间的洪流,也无法改变它们。

随后,诗人转向个人生命的体验"扁舟事如昨,缁鬓忽已皋。俗隘路方棘,体病气未馁"。这里的“扁舟”和“缁鬓”,分别象征着过往的生活片段与年华的流逝。而“俗隘路方棘,体病气未馁”则表现了诗人对于世事的迷茫以及个人健康状况的担忧。

在最后几句中"春尽困旅琐,此意果谁待。欲见湘南人,问之以兰茝。川途恐寇暴,徒御鲜资贿。危肠日九回,山茹且归采",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复杂。他在春尽时节中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于旅途中的困顿和不安的情绪。这里的“兰茝”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物品或信息,而非植物。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庾信楼的反复拜访,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英雄辈出的怀念,以及个人生命流逝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力量和历史规律不可抗拒性的认识,以及对于个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环境的深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