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乃现形,遗影留兹石
宋 · 李复
至心不可求,虚明旷无迹。
应物乃现形,遗影留兹石。
若以色见我,洋海尘三尺。
诸像皆非相,于兹何所得。
应物乃现形,遗影留兹石。
若以色见我,洋海尘三尺。
诸像皆非相,于兹何所得。
注释
至心:真心。不可求:无法强求。
虚明旷无迹:空灵明亮无所踪迹。
应物:事物接触。
现形:显现。
遗影:身影。
兹石:这石头。
以色:以表面。
见我:看待我。
洋海尘三尺:如同大海尘埃般浅薄。
诸像:所有形象。
非相:不是真实。
何所得:能得到什么。
翻译
真心无法强求,空灵明亮无所踪迹。事物接触才显现,身影留在了这石头上。
若以表面看待我,如同大海尘埃般浅薄。
所有的形象都不是真实,这里又能得到什么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复的作品,表达了对佛教中观音菩萨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赞美与深刻理解。诗中的“至心不可求,虚明旷无迹”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洞察事物本质的境界,而“应物乃现形,遗影留兹石”则显示了观音菩萨以慈悲为怀,对世间万象的关注与救度之心。诗人通过观音像的发现,表达了对这种精神境界的向往。
“若以色见我,洋海尘三尺”意味着如果仅从形相去理解的话,那么就如同大海中的细沙一般难以计数,反映出佛教中对色身本质的看破与超越。最后,“诸像皆非相,于兹何所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观音菩萨形象背后深刻哲理的探求,以及这种追问在现世中的意义。
整首诗流露出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思,同时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宗教艺术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