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
出处:《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
宋 · 苏辙
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
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
东来只为林泉好,野外从教簿领疏。
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
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
东来只为林泉好,野外从教簿领疏。
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
拼音版原文
〈
〉
注释
竹林:竹林小道。幽人:隐士。
作隐居:作为隐居之地。
画舫:装饰华丽的小船。
罾鱼:用网捕的鱼。
林泉好:喜欢林泉的美景。
簿领疏:减少文书事务的繁重。
徂徕石夫子:徂徕山的石姓先生。
遗书:遗留的书籍。
翻译
竹林小路通向流水渠道,真是隐士的理想居所。溪边的小路尽头只有画舫,城里来的客人能品尝到网捕的鱼。
我东来只为享受林泉之美,野外的生活让我公务轻松。
我不认识徂徕山的石夫子,还得托我女婿找他的遗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隐居画面。首句"竹林分径水通渠"展现了秀才城西溪亭周边环境的清幽,竹林小径蜿蜒,流水潺潺,仿佛为隐士的生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真与幽人作隐居"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隐逸氛围,适合文人墨客寻求心灵的宁静。
"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两句,写的是溪亭的独特景致,小路尽头是装饰华丽的画舫,暗示着主人的好客与生活情趣;同时,城中的客人来访,还能品尝到新鲜的罾鱼,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和人情味。
"东来只为林泉好,野外从教簿领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官场事务的淡然态度,选择远离尘嚣,享受林泉之乐,让繁琐的公务得以减轻。
最后两句"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则透露出诗人与秀才徐正权的交情,以及对徐正权身份的好奇——他可能是一位像徂徕石那样的隐逸高人,诗人通过拜访,还希望能找到他的遗书,体现了对学问和文化的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城西溪亭的隐逸生活,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