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应千载治,危谏属忠良
颙颙瞻帝座,谔谔置臣章。
语切青规上,文留黼扆傍。
受言初拜禹,罪己忽兴汤。
进牍须盈几,垂衣岂下堂。
只应千载治,危谏属忠良。
注释
睿听:明智的倾听。嘉论:美好的言论。
忧勤:忧虑勤劳。
政事昌:政务繁盛。
颙颙:恭敬的样子。
帝座:皇帝的宝座。
谔谔:直言敢谏。
臣章:臣子的奏章。
青规:国家的法度。
黼扆:皇帝的座位。
初拜禹:如同大禹受命。
罪己忽兴汤:自我反省如商汤悔过。
进牍:进献奏章。
盈几:堆积满桌。
垂衣:帝王不亲自治事。
下堂:离开殿堂。
千载治:千秋万代的太平盛世。
危谏:直言劝谏。
忠良:忠诚贤良之士。
翻译
明智倾听美好的言论,忧虑勤劳使政务繁盛。恭敬仰望皇帝的宝座,直言敢谏呈上臣子的奏章。
言辞切合国家的法度,文章留在皇帝的座位旁边。
接受意见如同大禹受命,自我反省如商汤悔过。
进献奏章需满桌堆积,帝王怎能轻易离开殿堂。
这应是千秋万代的太平盛世,直言劝谏都属于忠诚贤良之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圭的作品,名为《拟试置章御座二首(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高超鉴赏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睿听来嘉论,忧勤政事昌。”开篇两句描绘了君主聪明睿智,广纳贤才良言,致力于国家大计,关心国事繁忙。这里的“睿听”指的是君主聆听臣下的善言,“忧勤政事昌”则表达了君主对于治理国家的勤勉和期望国家昌盛。
“颙颙瞻帝座,谔谔置臣章。”诗人通过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朝廷上下齐心协力的图景。“颙颙”形容君主威仪之美,“瞻帝座”则是臣子仰望皇帝的宝座。后面的“谔谔”和“置臣章”则表明了臣子的恭敬和严肃,按照礼节陈述意见。
“语切青规上,文留黼扆傍。”这里的“语切青规上”说明诗人所言辞严厉而又符合法度,“文留黼扆傍”则描绘了宫殿内外布满了文书和符节,这些都是国家政务活动的象征。
“受言初拜禹,罪己忽兴汤。”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古圣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自己对于过失的自责。这里的“受言”指的是接受君主或上级的教诲,“初拜禹”则是指向圣明的君主禹(大禹,夏朝开国皇帝)表示敬意。“罪己忽兴汤”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过失深感自责,如同沸腾的水一般。
“进牍须盈几,垂衣岂下堂。”这两句强调了臣子的职责和忠诚。诗中所说的“进牍”是指呈递奏章,“须盈几”则形容文书堆积如山。“垂衣岂下堂”则象征着臣子恭敬谨慎,即便是走下殿阶,也不敢放肆。
最后两句“只应千载治,危谏属忠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长久安宁的愿望,以及自己作为忠良之士,对于时事的关切和直言不讳的态度。这里的“只应”意味着希望能够实现,“千载治”是对未来长治的美好祝愿,而“危谏属忠良”则强调了诗人即使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也会坚持自己的忠诚和直言。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还透露出他对于君臣关系、朝政运作以及个人忠诚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古代礼仪和制度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稳重与庄严的气氛,同时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对于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