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岁摘抄靖州作,遁翁堪配不传轲
出处:《读魏鹤山先生渠阳集五首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登门四十九年多,细读公书百遍过。
今岁摘抄靖州作,遁翁堪配不传轲。
今岁摘抄靖州作,遁翁堪配不传轲。
注释
四十九年:多年时间。公书:指对方的著作或文献。
摘抄:选取部分内容记录。
靖州:地名,可能指作者所在或提及的地方。
遁翁:可能是作者对自己的别称或者尊称。
堪配:足以匹配,相称。
不传轲:不亚于孔子的弟子轲(轲指轲丘,孔子弟子,以好学著称)。
翻译
我已多次拜访此地四十九年有余反复研读您的著作达上百遍
鉴赏
这句诗出自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之手,表达了诗人对前人作品的深刻理解与敬仰。"登门四十九年多"一句,通过数字"49"传递了一种长久而深沉的情感,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往往象征着完整和圆满,从字面上讲,是诗人自述对魏鹤山先生作品的拜访与研读已经持续了近半百年。这个过程不仅是时间上的积累,更是精神上的交流与沟通。
"细读公书百遍过"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用心和专注。他不仅仅是简单地阅读,而是细致入微、反复琢磨,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这里的"百遍"象征着无数次的精读,表明诗人对于魏鹤山先生作品的钻研已经达到了极致。
接着,"今岁摘抄靖州作"一句,诗人提到自己在当年摘录了靖州(古地名,即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有关的作品。这不仅是对前人的尊重,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在这里,诗人以自己的方式,将魏鹤山先生的精神和智慧继续传递下去。
最后两句"遁翁堪配不传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地位与成就持有一种谦逊态度。"遁翁"意指隐逸之士,"堪配"意味着能够与前辈相匹敌,而"不传轲"则是说自己的作品并不广为流传。这既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文学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个人成就的自我评估。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前代文学巨匠魏鹤山先生的崇敬之情,更展示了一种超越时空、与古人交流思想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