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有如车脱辐,挽之又埋轮全文

有如车脱辐,挽之又埋轮

出处:《次韵酬郏郎中
宋 · 陈舜俞
直道焉不黜,士生常苦贫。
此语闻则旧,今见贤丈人。
三十取科第,初走州县尘。
清不受一毫,义或重万钧。
四十虽宦达,五十已邅屯。
有如车脱辐,挽之又埋轮
南栖穷山中,茅屋无比邻。
瘦田两三棱,过半生荆榛。
年丰苦不饱,况复水旱频。
予常访其居,会合欢无垠。
念此太幽独,欲去弥伤神。
劝君胡不归,清霅多交亲。
旋闻理艅艎,送之彭蠡滨。
今来复相过,三见汀洲春。
虽云故乡乐,还似枯池鳞。
僧坊避风雨,所赖太守仁。
随衣度伏腊,计俸纾晡晨。
无妻眠抱影,失子泪沾巾。
穹苍杳难知,善人独不振。
公怀自旷达,陶然乐天钧。
作诗拟渊明,委形任屈伸。
所喜樽有酒,且乐圃有筠。
我思得高义,列鼎铺重茵。
馆之华堂上,岁与禾百囷。
使无寒饥顾,便可谢簪绅。
世俗念已薄,此邦非等伦。

拼音版原文

zhídàoyānchùshìshēngchángpín

wénjiùjīnjiànxiánzhàngrén

sānshíchūzǒuzhōuxiànchén

qīngshòuháohuòzhòngwànjūn

shísuīhuànshízhāntún

yǒuchētuōwǎnzhīyòumáilún

nánqióngshānzhōngmáolín

shòutiánliǎngsānléngguòbànshēngjīngzhēn

niánfēngbǎokuàngshuǐhànpín

cháng访fǎnghuìhuānyín

niàntàiyōushāngshén

quànjūnguīqīngzhàduōjiāoqīn

xuánwénhuángsòngzhīpéngbīn

jīnláixiāngguòsānjiàntīngzhōuchūn

suīyúnxiāngháichílín

sēngfāngfēngsuǒlàitàishǒurén

suífèngshūchén

miánbàoyǐngshīlèizhānjīn

qióngcāngyǎonánzhīshànrénzhèn

gōng怀huáikuàngtáorántiānjūn

zuòshīyuānmíngwěixíngrènshēn

suǒzūnyǒujiǔqiěyǒuyún

gāolièdǐngzhòngyīn

guǎnzhīhuátángshàngsuìbǎiqūn

使shǐhán便biànxièzānshēn

shìniànbáobāngfēiděnglún

注释

直道:正直的道路。
黜:贬斥。
士生:读书人。
科第:科举考试及第。
宦达:官运亨通。
邅屯:挫折、困顿。
车脱辐:比喻失去支持或帮助。
茅屋:简陋的房屋。
荆榛:荆棘。
伏腊:古代的两个节日,指夏季和冬季。
陶然:愉快的样子。
列鼎铺重茵:形容生活奢华,宴席丰盛。
簪绅:古代官员的服饰,代指仕途。

翻译

正直的道路为何不被贬斥,读书人常常苦于贫穷。
这样的言论听来已久,如今见到您这位贤德的长者。
三十岁就取得科举功名,初次踏入州县官场的尘土。
他清廉不接受丝毫财物,正义的行为或许重于万钧。
四十岁时官运亨通,但五十岁却遭遇挫折。
就像车轮失去辐条,拉拽它又埋藏了车轮。
他在南方的深山中居住,茅屋四周没有邻居。
耕种的田地贫瘠,大半生都在荆棘丛生之地度过。
丰收之年也难以吃饱,更何况频繁遭受水旱灾害。
我常去拜访他的居所,相聚时快乐无边。
想到他过于孤独,离开时内心更加伤感。
劝你何不回归,清霅那里有许多亲友。
不久听说你要治理船只,送你到彭蠡湖畔。
现在我又来看望你,三次共赏汀洲的春天。
虽然故乡的乐趣仍在,但如同枯池中的鱼儿。
在僧舍躲避风雨,全靠太守的仁慈。
根据官职领取冬夏衣物,计算俸禄度过早晚时光。
没有妻子只能独自入睡,失去孩子泪水湿透衣襟。
苍天深远难以理解,为何唯有好人受困。
您的胸怀开阔豁达,顺应自然,乐天知命。
写诗效仿陶渊明,随性而为,不拘一格。
最开心的是酒杯中有酒,园中竹子带来乐趣。
我向往高尚的义行,如同享用丰盛的宴席。
在华丽的大堂之上款待你,每年都有百谷满仓。
若无饥饿寒冷之忧,就可以告别仕途。
世俗的眼光已经淡薄,这里并非等同于其他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舜俞的《次韵酬郏郎中》,通过对友人生活境遇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清廉贫困生活的感慨和对其归隐的劝慰。诗中提到“直道”不被重用,士人常困于贫穷,但赞扬了友人即使仕途坎坷仍坚守清廉,视道义为重。四十虽有官位,五十却遭遇挫折,生活艰辛,居住在偏远的山中茅屋,耕作艰难,时常挨饿。诗人感叹友人的孤独,劝他回归故乡,享受亲友团聚的快乐,并提及友人因太守的仁德得以暂时缓解生活困苦。

诗中以“枯池鳞”比喻友人在故乡的处境,虽然有僧坊避风避雨,但生活依然清苦。诗人羡慕友人能超脱世俗,自在度日,饮酒赏竹,有如陶渊明般的生活态度。他想象如果友人能在华堂之上受到优待,不再受寒饥之苦,那将是对高尚品德的最好回报。然而,现实社会对这种清高往往不理解,认为此地非同寻常。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也寓含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友人高尚情操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