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含霜
我悲游海峤,君说住柴桑。
雪色随高岳,冰声陷古塘。
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含霜。
酒市多逋客,渔家足夜航。
匡庐云傍屋,彭蠡浪冲床。
绿摆杨枝嫩,红挑菜甲香。
凤皇城已尽,鹦鹉赋应狂。
伫见龙辞沼,宁忧雁失行。
不应双剑气,长在斗牛傍。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暖律:温暖的节令,指春天。东君:春神。
海峤:海边的山岭。
柴桑:地名,今江西九江附近。
高岳:高山。
古塘:古老的池塘。
梅朵:梅花的花朵。
半含霜:半开且带有霜冻。
逋客:漂泊的旅人。
夜航:夜晚航行的船只。
匡庐:庐山。
彭蠡:鄱阳湖。
杨枝:柳树的枝条。
菜甲:蔬菜的嫩叶。
凤皇城:象征繁华之地。
鹦鹉赋:指代华丽的诗文。
龙辞沼:龙离开池沼,比喻人才离任。
雁失行:大雁失去队形,比喻离散。
双剑气:指剑的灵气或威力。
斗牛傍:斗牛星座旁,古人认为宝剑之气常在此处显现。
翻译
温暖的季节驱走寒冷,春天的主宰渐渐显现。我悲伤地游历海岛,你却说安居在柴桑。
雪山的颜色随高处延伸,冰块的声音在古老的池塘中回响。
草根微微透露出翠绿,梅花半开带着霜冻的痕迹。
酒市上流浪者众多,渔家的夜晚航行频繁。
庐山的云雾环绕着房屋,鄱阳湖的波浪冲击着岸边。
嫩绿的柳枝摇曳,红色的蔬菜芽儿散发着香气。
凤凰城已经远去,鹦鹉的诗篇想必更加激昂。
期待着龙离开池沼,不再担忧大雁失去行列。
那双剑的气息不应常在斗牛星座旁停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然美景的赞美。首句“暖律变寒光”表现出冬去春来的季节转换,“东君景渐长”则是对春天日长夜短的描写。
接着“我悲游海峤,君说住柴桑”表达了诗人因友人的离别而产生的悲伤之情,以及朋友对其安慰的话语。“海峤”常用来比喻远行或漂泊,“柴桑”则是居所的代称。
“雪色随高岳,冰声陷古塘”中,“雪色随高岳”形象地描绘了雪覆盖在高山上的景致,而“冰声陷古塘”则传达了一种静谧与深远之感。这里的“雪色”和“冰声”,分别对应着视觉和听觉,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
“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含霜”展示了春天初生的生机,绿意盎然的草根与尚未完全解冻、霜花交织的梅花,表现出大自然复苏的美丽景象。
“酒市多逋客,渔家足夜航”则描绘了一种社会生活的场景。“逋客”指的是流离失所的人,“渔家”是渔民的家,“足夜航”则表明他们即使在夜晚也要出海捕鱼,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艰辛生活。
“匡庐云傍屋,彭蠡浪冲床”通过对房屋与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有些许野趣的居住景象。“匡庐”是古代的竹制建筑,“彭蠡”是一种水生植物,用以形容水波。
“绿摆杨枝嫩,红挑菜甲香”继续描绘自然美景,其中“杨枝嫩”形容柳树初长时的柔弱,而“红挑菜甲香”则是对春日蔬菜萌芽时的生动刻画。
“凤皇城已尽,鹦鹉赋应狂”中,“凤皇城”往往用来比喻宏伟或神话中的建筑,而这里说它“已尽”,可能在表达一种物是人非或者时代变迁的感慨。接着的“鹦鹉赋应狂”则可能是在描绘某种诗歌创作的灵感与激情。
最后,“伫见龙辞沼,宁忧雁失行。不应双剑气,长在斗牛傍”,这里的“伫见龙辞沼”可能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超然之感,而“宁忧雁失行”则表达了一种对于时光流逝、事物易逝的忧虑。接着的“不应双剑气,长在斗牛傍”,“双剑气”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坚定与勇敢,而“长在斗牛傍”则是在表达一种对于英雄事迹或壮丽景色永存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以及他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