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全文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出处:《饭覆釜山僧
唐 · 王维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埽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然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馀。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拼音版原文

wǎnzhīqīngjìng

rénqúnshū

jiānghòuyuǎnshānsēng

xiānsǎo

guǒcóngyúnfēng

pénghāo

jiècǎofànsōngxiè

fénxiāngkàndàoshū

rándēngzhòujìn

míngqìngfāngchū

wèi

zuòshēngxiányǒu

guīshēn

shēnshìyóukōng

翻译

晚年才明白清静无为的道理,日渐与尘世人群疏远。
准备去远方的山中拜访僧人,先打扫干净破旧的屋庐。
果然从云雾缭绕的山峰中,回望我这杂草丛生的居所。
坐在草地上吃着松针碎屑,焚烧香料阅读道教的书籍。
点燃灯火白昼即将消逝,敲响的磐磬声夜晚才刚开始。
一旦领悟到寂静是快乐之源,这样的日子闲适而有余味。
想念归隐并不需过于深沉,人生如梦,世间一切如虚空。

注释

晚知:晚年才知晓。
清净理:清静无为的哲理。
日与人群疏:每天与人群交往减少。
将候:准备去等候。
远山僧:住在远处山中的僧侣。
弊庐:破旧的屋舍。
果从:果然从。
云峰里:云雾缭绕的山中。
蓬蒿居:形容环境荒芜,杂草丛生的住所。
藉草:坐在草地上。
饭松屑:以松针为食,象征简朴的生活。
焚香:烧香,常用于冥想或祈祷。
看道书:阅读道教的经典。
然灯:点燃灯火。
昼欲尽:白天即将结束。
鸣磬:敲击磐磬,佛教或道教仪式中的敲钟声。
夜方初:夜晚刚刚开始。
一悟:一旦领悟。
寂为乐:寂静是快乐。
此日闲有馀:这一天闲适而富有余味。
思归何必深:想要归隐的心情不必过于强烈。
身世犹空虚:对人生的感慨,世间一切如梦幻泡影,空虚无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表达了诗人在物欲横流、纷扰复杂的人生中逐渐醒悟到内心的清净与宁静,并且这种觉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淡薄,与世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疏远。

"将候远山僧,先期埽弊庐"则显示了诗人对隐居山林、追寻佛法的心向。"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通过对比高洁的云峰与自己所处的低洼之地(蓬蒿指野草丛生之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家园的向往和现实环境的不满。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这一段落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专注于修行的生活状态。藉草作床,松屑为食,焚香表明对佛法的虔诚,读道书则是精神上的追求。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种宁静的环境中,时间也是在不断流逝的。"然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指出白天即将过去,而晚上的钟声才刚开始,表明时间的流转无常。

诗人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中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快乐。"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馀"意味着诗人通过对佛法的一次领悟而获得了宁静之乐,并且这种快乐是超越世俗纷争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富余。

最后,"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思考。即便是在山林中隐居,也不需要刻意追求深山幽谷,只需保持心灵的空明与自在。

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与精神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对佛法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人对于自然、宁静和超脱世俗的一种普遍情怀。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