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能为万物宾,天下安敢臣全文

能为万物宾,天下安敢臣

明 · 郭之奇
能为万物宾,天下安敢臣
奈何不祥器,而称君子人。
以兵强天下,荆棘满其身。
胜人虽有力,杀人人岂亲。
将欲亲之,必与之邻。
将欲邻之,必使其均。
将欲均之,必与同贫。
无争之宝,时解众颦。
无名之璞,我将独珍。
天之大象,与世俱屯。
国之利器,非我得陈。
天大王大,宜子宜民。
王与天合,如露如春。
天下之性,如车有轮。
知足知止,非义非仁。
无为无欲,谁喜谁嗔。
无为而物归,天下何可违。
无欲而人静,天下终自定。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的《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中的第四首。诗中运用了道家哲学思想,探讨了道德、权力、人性和宇宙秩序之间的关系。

首先,“能为万物宾,天下安敢臣”,表达了个体在宇宙中的谦卑态度,不应妄图成为万物的主宰,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接着,“奈何不祥器,而称君子人”则提出了一个反问,暗示那些自称为君子的人,实际上可能并不具备真正的德行或智慧。

“以兵强天下,荆棘满其身”描绘了通过武力征服世界所带来的后果,即自身遭受的痛苦和伤害,如同荆棘刺伤身体,形象地说明了强权政治的残酷和自我毁灭的倾向。

“胜人虽有力,杀人人岂亲”强调了胜利与杀戮之间的矛盾,即使能够战胜他人,但这种胜利往往伴随着道德上的疏离和内心的痛苦。

“将欲亲之,必与之邻;将欲邻之,必使其均;将欲均之,必与同贫”阐述了建立和谐关系的策略,即通过平等和共享来促进团结,避免了极端的贫富差距导致的对立。

“无争之宝,时解众颦;无名之璞,我将独珍”表达了追求内在的平和与真实的重要性,而非外在的荣誉和物质财富。

“天之大象,与世俱屯;国之利器,非我得陈”指出宇宙的运行法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真正的力量并非在于拥有强大的武器,而是顺应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天大王大,宜子宜民;王与天合,如露如春”强调了君主应效法天地,以慈爱和公正治理国家,如同露水滋润万物,春日温暖人心。

“天下之性,如车有轮;知足知止,非义非仁”比喻人类社会如同车轮一样,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界限,知足常乐,避免过度追求和贪婪。

“无为无欲,谁喜谁嗔;无为而物归,天下何可违;无欲而人静,天下终自定”总结了道家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无欲而静,认为这样的状态是宇宙自然秩序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道德、权力、人性与宇宙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了顺应自然、追求内在平和与真实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平等、共享和顺应规律来实现社会和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