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死噤无声,猪死足号呼
今日杀一羊,明日杀一猪。
问神何所乐,而必为此欤。
羊死噤无声,猪死足号呼。
伤哉鸭与鹅,闭目颈已朱。
问神此何负,神亦何所取。
吾知斯民愚,非是神所许。
江船一帆风,江田一犁雨。
民或谢神劳,尚使相告语。
但采涧溪毛,足以荐筐筥。
何须污刀几,而后羞鼎俎。
于物固无怨,于神亦无苦。
更令呜呜歌,时送坎坎鼓。
问神何所乐,而必为此欤。
羊死噤无声,猪死足号呼。
伤哉鸭与鹅,闭目颈已朱。
问神此何负,神亦何所取。
吾知斯民愚,非是神所许。
江船一帆风,江田一犁雨。
民或谢神劳,尚使相告语。
但采涧溪毛,足以荐筐筥。
何须污刀几,而后羞鼎俎。
于物固无怨,于神亦无苦。
更令呜呜歌,时送坎坎鼓。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祭祀习俗中动物牺牲的思考和感慨。诗中通过对比羊、猪、鸭、鹅等动物在祭祀过程中的不同反应,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反思。羊在死亡时“噤无声”,表现了其平静接受命运的态度;而猪则“足号呼”,似乎在表达痛苦与挣扎,这种对比引发了诗人对于生命尊严的思考。
接着,诗人询问神明为何必须以牺牲动物为乐,以及这些动物是否真的负有何种罪过。他质疑这种做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性和道德。诗中提到的“鸭与鹅,闭目颈已朱”形象地描绘了它们在死亡前的无助与恐惧,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无辜。
诗人还探讨了祭祀活动对民众的影响,指出人们或许出于对神灵的敬畏而进行祭祀,但同时也希望神明能理解到这种行为对动物的残酷,并且反思其合理性。他提出,即使在祭祀中使用动物,也应保持对生命的尊重,不必过于残忍,甚至可以采用更温和的方式表达敬意。
最后,诗人呼吁通过歌唱和击鼓来替代传统的血腥仪式,认为这样既能表达对神明的尊敬,又能减少对生命的伤害。这体现了诗人对和谐、慈悲价值观的追求,以及对传统习俗进行人文关怀和道德审视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其对生命伦理和宗教实践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