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相见如相问,五十生儿尚克家
出处:《哭巢梧仲先生八首 其三》
清末民国初 · 曹家达
十六年来感物华,小弦还补大弦差。
九原相见如相问,五十生儿尚克家。
九原相见如相问,五十生儿尚克家。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期的诗人曹家达所作的《哭巢梧仲先生八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哀思与缅怀之情。
首句“十六年来感物华”,诗人回顾了与故人相识相伴的十六年时光,感慨岁月流转,物是人非。这里的“物华”既指自然界的万物变化,也暗含了人事变迁之意。
次句“小弦还补大弦差”,运用音乐比喻,以“小弦”和“大弦”象征友情或人生的和谐与不和谐之处。通过“还补”二字,表达了诗人希望在逝去的友人与自己之间,能够弥补那些因离别而产生的遗憾与不完美,体现了深厚的友情与不舍。
后两句“九原相见如相问,五十生儿尚克家”,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诗人想象在九泉之下与故人重逢的情景,如果能有机会询问,他将如何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与敬意。同时,诗人也借故人之口,表达了对故人子女成长的欣慰与期望,即“五十生儿尚克家”,意味着故人在世时虽已离去,但其子嗣仍能继承家族的荣耀与责任,延续家族的香火。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时间、音乐、生死、亲情等多重元素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情悼念以及对生命传承的感慨,情感真挚,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