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众水中,同时见月
印一切法,无有少剩。
而此尊者,跏趺不瞬。
外寂中空,幻灭都尽。
诸佛子等,勿故起妄。
于是像中,作去来想。
昔本不来,今亦焉往。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
如一月真,无二无别。
于众水中,同时见月。
像非异同,月岂生灭。
以应缘故,光影清绝。
钟山众泉,石井异味。
灵隐众山,小岭异翠。
此岭此泉,皆飞而至。
示根境法,其实同体。
如此大士,诸法成就。
南岳庐山,宴坐驰走。
而事藏界,随处而有。
虽證无生,亦不灭受。
鉴赏
这首诗《衡山南台寺飞来罗汉赞》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通过对“飞来罗汉”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的哲学思想。
诗中首先提到“惟毗尼藏,称性之印”,意指佛法的教义如同印章一般,印证了一切法的本质,没有丝毫遗漏。接着描述了尊者的形象,“跏趺不瞬”,表示尊者静坐不动,内心寂静,与外界隔绝,达到了一种空灵的状态。进一步阐述了尊者对外在世界的寂灭和内心的空无,告诫佛子们不应产生妄念。
“于是像中,作去来想。昔本不来,今亦焉往。”这一句通过想象中的“去来”现象,表达了事物的无常和虚幻本质,强调了“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的道理。接下来的“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直接点明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即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不应执着于表面的形态。
“如一月真,无二无别。于众水中,同时见月。”这里以月亮在不同水中的映像比喻,说明真理是普遍存在的,无论在何处都能发现其本质。月亮本身不变,只是映照的水面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效果。这象征着真理不受时空限制,存在于一切现象之中。
“像非异同,月岂生灭。”进一步强调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指出“飞来罗汉”(像)并非实体,与月(真理)一样,既非相同也非不同,且不会生灭变化。这体现了佛教对现象与本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关系的理解。
“以应缘故,光影清绝。”通过“光影清绝”描绘了因应缘而产生的清晰景象,强调了因果律在佛教中的重要性。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由因缘所决定的,因此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因果关系。
最后,“钟山众泉,石井异味。灵隐众山,小岭异翠。”通过列举具体的自然景观,进一步说明了佛教中“示根境法,其实同体”的观点。这些看似不同的事物,实际上都是同一真理的不同显现,体现了万物一体的思想。
“此岭此泉,皆飞而至。”强调了“飞来罗汉”并非固定于某处,而是随缘而至,象征着佛法的普适性和自由流动性。
“示根境法,其实同体。”总结了前文的论述,强调了佛教中“根境法”(即现象、本质和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本质上是统一的。
“如此大士,诸法成就。”赞美了这位“大士”(高僧或觉悟者)已经圆满地掌握了诸法,达到了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南岳庐山,宴坐驰走。”提到了南岳和庐山两个著名的佛教圣地,以及在这些地方进行的禅定和行脚修行活动,体现了佛教修行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而事藏界,随处而有。”强调了佛教教义和实践的普遍性,无论在何处都可以找到佛法的踪迹。
“虽證无生,亦不灭受。”最后两句表达了佛教中对于生死的看法,即使证得无生(超越生死轮回),也不会消灭感受(即保持对生命的关怀和慈悲心)。这体现了佛教中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解脱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衡山南台寺飞来罗汉赞》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中关于现象与本质、存在与非存在、因果律与万物一体等核心观念,同时也赞美了高僧大德在修行道路上的成就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