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与闻同骇且猜,多应自断不佗裁
出处:《朴翁加冠巾苏召叟讶予不嘲之》
宋 · 释居简
见与闻同骇且猜,多应自断不佗裁。
聪明断种岂僧事,矍铄据鞍须将才。
好在夕阳愁夜近,怀哉鲵齿尚心孩。
自非独善林泉懒,应是林泉少祸媒。
聪明断种岂僧事,矍铄据鞍须将才。
好在夕阳愁夜近,怀哉鲵齿尚心孩。
自非独善林泉懒,应是林泉少祸媒。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名为《朴翁加冠巾苏召叟讶予不嘲之》。诗中以朴翁加冠巾这一行为为引子,展开了一番对聪明断种、矍铄据鞍、夕阳与夜近、鲵齿与心孩等多重意象的探讨。
首句“见与闻同骇且猜”,描绘了人们在面对朴翁加冠巾这一行为时的惊讶与猜测,暗示了外界对于朴翁此举的不解与好奇。接下来,“多应自断不佗裁”则表明朴翁的行为并非出自他人指使,而是出于其自身的决断,体现了个人的独立思考与行动。
“聪明断种岂僧事,矍铄据鞍须将才”两句,进一步阐述了朴翁行为背后的深意。聪明断种并非仅限于僧侣,任何有识之士都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而矍铄据鞍,则强调了年迈之人仍需具备将才,即保持精神的活力与智慧的重要性。
“好在夕阳愁夜近,怀哉鲵齿尚心孩”这两句,通过夕阳与夜近的自然景象,以及鲵齿(鲵,一种水生动物)与心孩的对比,表达了时间流逝、岁月不待人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内心世界的纯真与复杂并存。
最后,“自非独善林泉懒,应是林泉少祸媒”则点明了朴翁之所以选择独善其身,或是因为林泉生活远离尘嚣,减少了祸患的可能。整首诗通过朴翁的行为及其背后蕴含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智慧、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