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焦空有尾,松老欲无鳞
出处:《于两大人冢旁作予生圹书示儿辈》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未丧孤生质,犹存半死身。
桐焦空有尾,松老欲无鳞。
沟壑难忘日,渊冰易坠人。
先茔欣得祔,免作道旁尘。
桐焦空有尾,松老欲无鳞。
沟壑难忘日,渊冰易坠人。
先茔欣得祔,免作道旁尘。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于两大人冢旁作予生圹书示儿辈(其七)》。诗中以自述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与对后人的教诲。
首联“未丧孤生质,犹存半死身”,诗人以“未丧孤生质”表达自己虽已年迈,但内心仍保持着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犹存半死身”则暗示了身体的衰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现实。
颔联“桐焦空有尾,松老欲无鳞”,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桐焦”和“松老”,前者虽有枝干,却已枯焦,后者虽曾茂盛,岁月流逝后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更暗喻了人生的衰老与不可避免的终结。
颈联“沟壑难忘日,渊冰易坠人”,“沟壑难忘日”意味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诗人也无法忘记曾经经历的艰难困苦和生活的不易。“渊冰易坠人”则形象地描绘了人生如深渊之冰,一不小心就会坠入困境,强调了人生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
尾联“先茔欣得祔,免作道旁尘”,表达了诗人对于死后能够安葬在祖坟旁的愿望,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得到安息,而不是成为路边的尘埃,失去归宿。这既是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一种寄托,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先人的遗志,让家族得以延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衰老、死亡以及家族传承的深刻思考,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后人的期许,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