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
出处:《何处堪避暑》
唐 · 白居易
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
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
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
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
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
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
如此来几时,已过六七秋。
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
拙退是其分,荣耀非所求。
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
此语君莫怪,静思吾亦愁。
如何三伏月,杨尹谪虔州。
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
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
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
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
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
如此来几时,已过六七秋。
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
拙退是其分,荣耀非所求。
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
此语君莫怪,静思吾亦愁。
如何三伏月,杨尹谪虔州。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何处:哪里。堪:适宜。
避暑:躲避炎热。
好:适合。
追凉:寻求凉爽。
日高:太阳升高。
饥始食:感到饥饿才开始吃饭。
食竟:吃完饭。
饱还游:饱餐后继续游玩。
游罢:游玩结束。
觉来:醒来。
茶一瓯:一杯茶。
眼明:眼睛明亮。
耳醒:耳朵清醒。
碧流:碧绿的水流。
濯足:洗脚。
解巾:解开头巾。
搔头:挠头。
如此:像这样。
来几时:已经过去多久。
六七秋:六七个年头。
从心:从内心。
至:到。
百骸:全身的骨头。
自由:自由自在。
拙退:笨拙而退隐。
是其分:是他的本性。
荣耀:荣誉。
非所求:不是他所追求的。
虽被:虽然遭到。
世间笑:世人的嘲笑。
终无:始终没有。
身外忧:身外的忧虑。
此语:这些话。
君莫怪:你不要感到奇怪。
静思:静静地思考。
吾亦愁:我也会有愁绪。
如何:为什么。
三伏月:三伏天。
杨尹:人名,指杨尹。
谪:被贬谪。
虔州:古代地名。
翻译
哪里适合避暑呢?在树林间的背阳小楼。哪里适合纳凉呢?在池塘上的乘风小舟。
太阳高挂才开始吃饭,吃饱后又去游玩。
游玩后小憩一番,醒来便饮一壶茶。
睁开眼看见青翠的山峦,清醒时听见清澈的水流声。
悠闲地脱下袜子洗脚,解开头巾愉快地挠挠头。
这样惬意的日子已经过了六七个秋天。
从内心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无一处不感到自由自在。
笨拙与退隐是他的本分,荣耀和追求并非他所求。
虽然遭到世人的嘲笑,但始终没有身外的忧虑。
这话你不要奇怪,静静想想我也会有愁绪。
为何在这三伏天,杨尹却被贬谪到虔州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炎热夏日寻找清凉的场景与心境。"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表达了诗人对逃避酷暑的渴望及找到一处可以远离烈日的幽静之所。接着"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则是诗人追求清凉的另一种方式,即在池塘中乘坐小舟任凭微风,以此享受夏日的惬意。
在接下来的几行中,诗人描述了自己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白天在烈日之下开始进食,吃饱后又去游逛,游玩后便小憩一觉,醒来时品尝清茶。这里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则是对这种生活状态下的感官体验:清晰的视线能够看到远处的绿色山峦,敏锐的听觉能听到清澈溪流的声音。紧接着"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放松自我的生活态度。
"如此来几时,已过六七秋"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感慨,而"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则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肯定,这种自由并非外界所能赋予或剥夺。诗人自认自己的选择可能为世人所笑,但他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
最后,"此语君莫怪,静思吾亦愁"似乎是在对读者说,即使你不理解我的生活方式,我在安静思考时也会有所感慨。接着"如何三伏月,杨尹谪虔州"则是对夏日炎热的描述,以及对古人居住地的提及。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自述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淡泊明志、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