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眼光瞥堕地,骨肉相视如越秦
出处:《庐墓歌》
明 · 成鹫
君不见东邻有子早当路,老大还乡失坟墓。
君不见西邻富儿作商去,封树无情宿烟雾。
从来至性多贱贫,岂必扬名方显亲。
痴人痴绝良可叹,名利教子还教人。
一朝眼光瞥堕地,骨肉相视如越秦。
何如南山老孝子,庐墓三年不见齿。
秋霜春露感至今,眼血全枯心半死。
今年寒食复明年,瓶中无酒囊无钱。
羞以山薇酌涧水,白茅藉地为几筵。
谁家椎牛祭新鬼,山前山后罗管弦。
纷纷车马盈广陌,尘埃不见陵上柏。
攀柏孤儿泣向隅,问取姓名云不忆。
道人出世未出家,莱衣上著僧袈裟。
出门负米归不即,路逢蒿里生咨嗟。
揖君借问家何处,俯首沉吟泪如雨。
荒原客散子规啼,斜日在山风在树。
因君念我泉下人,大声问天天不语。
君不见西邻富儿作商去,封树无情宿烟雾。
从来至性多贱贫,岂必扬名方显亲。
痴人痴绝良可叹,名利教子还教人。
一朝眼光瞥堕地,骨肉相视如越秦。
何如南山老孝子,庐墓三年不见齿。
秋霜春露感至今,眼血全枯心半死。
今年寒食复明年,瓶中无酒囊无钱。
羞以山薇酌涧水,白茅藉地为几筵。
谁家椎牛祭新鬼,山前山后罗管弦。
纷纷车马盈广陌,尘埃不见陵上柏。
攀柏孤儿泣向隅,问取姓名云不忆。
道人出世未出家,莱衣上著僧袈裟。
出门负米归不即,路逢蒿里生咨嗟。
揖君借问家何处,俯首沉吟泪如雨。
荒原客散子规啼,斜日在山风在树。
因君念我泉下人,大声问天天不语。
鉴赏
这首《庐墓歌》描绘了古代社会中对父母孝道的深刻探讨与赞美。诗人通过对比东西两邻的不同命运,揭示了“从来至性多贱贫”的社会现象,强调了孝行的重要性,而非仅仅追求名声与财富。
诗中首先提到东邻之子,年轻时便踏上仕途,但年老返乡时却已失去父母的坟墓,象征着富贵易逝,孝道永存。接着,西邻之富儿选择经商远行,树木虽在,但烟雾缭绕,暗示着亲情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冲突。这两段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孝道的重视。
“从来至性多贱贫,岂必扬名方显亲”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真正孝顺之人不求名利,只求内心安宁的赞赏。接下来,“痴人痴绝良可叹,名利教子还教人”,则对那些只知追求名利而忽视亲情的人进行了讽刺。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述一个孝子三年守墓,面对自然界的秋霜春露,其情感之深,令人动容。即使生活困苦,他仍以山中的野菜和泉水为食,以草席为桌,祭祀亡灵,体现了极高的孝道精神。而每年寒食节的祭扫,更显出他对父母的深切怀念。
最后,诗人通过一个出家人的视角,反思孝道与出世的关系,以及孝子的孤独与哀伤,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荒原上的客散与子规啼鸣,夕阳西下,风在树梢,营造了一种凄凉而又庄重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对孝道的深刻思考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