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梁不复当时饱,砧杵空留月下声
出处:《甲申闻雁》
明 · 黎遂球
今年闻雁倍伤情,禾黍悲风忆故京。
齧雪总差持节使,渡河谁进报仇兵。
稻梁不复当时饱,砧杵空留月下声。
齧雪总差持节使,渡河谁进报仇兵。
稻梁不复当时饱,砧杵空留月下声。
鉴赏
这首诗名为《甲申闻雁》,是明代诗人黎遂球所作。诗中通过“闻雁”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与哀愁。
首句“今年闻雁倍伤情”,点明了诗人因听到大雁南飞而倍感悲伤的情绪。雁南飞象征着季节更替,也常被用来寄托思乡之情。接下来的“禾黍悲风忆故京”,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面对秋风起时,心中涌起的对京城(即故国)的怀念之情。这里的“禾黍”既指农作物,也暗喻国家的兴衰。
“齧雪总差持节使,渡河谁进报仇兵。”这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过去英勇将士的追忆。齧雪持节使,指的是古代出使边疆的使者在雪地里啃食冰雪以示坚毅;渡河报仇兵,则暗示了古代战争中为报家仇国恨而勇往直前的战士。诗人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和对当前局势的忧虑。
“稻梁不复当时饱,砧杵空留月下声。”最后两句则转向对现实的感慨。稻梁不复当时饱,意味着昔日丰饶富足的生活已不再,人们饱受饥寒。砧杵月下声,是指捣衣声在月光下回荡,这本是家庭团聚、生活安宁的象征,如今却成了孤寂和哀愁的代名词。整首诗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