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革秦馀暴,文兴汉德优
出处:《求遗书》
宋 · 宋庠
政革秦馀暴,文兴汉德优。
中经虽并集,逸典更旁求。
使节褒遗训,儒林补大猷。
家无藏壁恨,人弭挟书忧。
探穴资遐览,燃藜伫对雠。
因斯流略盛,终古冠缇油。
中经虽并集,逸典更旁求。
使节褒遗训,儒林补大猷。
家无藏壁恨,人弭挟书忧。
探穴资遐览,燃藜伫对雠。
因斯流略盛,终古冠缇油。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政革:改革。秦馀暴:秦朝的严酷统治。
文兴:崇尚文治。
汉德优:汉代美德昭彰。
并集:广泛收集。
逸典:散失的古代经典。
旁求:探寻。
使节:外交使者。
褒遗训:传承先贤教诲。
儒林:儒家学者。
大猷:国家大计。
藏壁:藏书。
恨:遗憾。
挟书忧:因藏书而受罚的担忧。
探穴:深入研究。
遐览:广泛阅读。
燃藜:借光。
对雠:校对书籍。
流略盛:学术风气兴盛。
终古:自古以来。
冠缇油:备受尊重。
翻译
改革秦朝的严酷政策,汉代崇尚文治,美德昭彰。广泛收集经典文献,探寻散失的古代智慧。
外交使者传承先贤教诲,儒家学者丰富国家大计。
家中没有藏书之憾,人们不再担忧因藏书而受罚。
通过深入研究,得以广泛阅读,夜晚借光校对书籍。
因此学术风气兴盛,自古以来,读书人备受尊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宋庠的作品,名为《求遗书》。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深厚学问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典籍的追求与尊崇,以及对知识保存与传承的关切。
首句“政革秦馀暴,文兴汉德优”指出了秦朝的暴政与汉代的盛世,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接着,“中经虽并集,逸典更旁求”表明诗人不仅满足于已有的典籍,更希望寻找那些遗失或未被广泛传播的文献。
“使节褒遗训,儒林补大猷”则是说到通过使者来宣扬先贤遗留的教诲,并在学术界弥补重大缺漏。诗人强调知识的传承与补充。
随后,“家无藏壁恨,人弭挟书忧”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藏书不足以及时代对书籍的忽视所产生的忧虑。这里“弭”字有拾取、搜集之意,强调了诗人对知识积累的重视。
“探穴资遐览,燃藜伫对雠”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为了寻找和阅读古籍,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于危险中求知的决心。这里的“探穴”指深入地下或隐秘处寻书,“燃藜”是用草为灯,形容穷极无聊之境仍不放弃求学。
最后,“因斯流略盛,终古冠缇油”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文化传承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并永远保持其重要地位。这里“冠缇油”比喻知识和文化的光辉永存。
总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典籍的尊重与追求,以及对个人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感。通过这样的表达,宋庠不仅彰显了个人的学术情操,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知识保存与传播的普遍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