筼筜修影尽琳琅,六尺新裁带晓霜
出处:《咏竹杖》
明末清初 · 张穆
筼筜修影尽琳琅,六尺新裁带晓霜。
幽洞搜冥承侣伴,危峰入翠仗康勷。
不随邓禹干时策,欲叩壶公缩地方。
聊向香山亲九老,一身多在白云乡。
幽洞搜冥承侣伴,危峰入翠仗康勷。
不随邓禹干时策,欲叩壶公缩地方。
聊向香山亲九老,一身多在白云乡。
鉴赏
此诗以竹杖为题,描绘了竹杖的修长与清雅,以及其在幽静环境中的独特地位。开篇“筼筜修影尽琳琅”,以“筼筜”指竹,形容竹杖修长的影子如同珍贵的美玉,展现出竹杖的精美与高洁。接着“六尺新裁带晓霜”,描述了竹杖新制时还带着清晨的霜露,更添了几分清新脱俗之感。
“幽洞搜冥承侣伴,危峰入翠仗康勷”两句,运用象征手法,将竹杖置于幽静的洞穴和险峻的山峰之中,不仅展现了竹杖的坚韧与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也暗示了它作为伴侣或依靠的特质。同时,“承侣伴”和“仗康勷”分别从情感和实用角度,强调了竹杖的重要性与价值。
“不随邓禹干时策,欲叩壶公缩地方”两句,通过典故的引用,表达了竹杖不同于世俗追求功名利禄的态度,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里“邓禹”代表世俗的功利,“壶公”则象征着隐逸的生活态度。竹杖选择远离尘嚣,向往一种更为纯粹和内省的生活方式。
最后,“聊向香山亲九老,一身多在白云乡”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竹杖的象征意义。香山九老代表着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而“一身多在白云乡”则表达了竹杖(或诗人)向往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杖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