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是双峰门下士,席间参请到源头
出处:《挽白鹿洞宾吕善居》
宋末元初 · 王义山
元是双峰门下士,席间参请到源头。
鲁人知有乐正子,汉世曾称马少游。
白鹿洞宾儒领袖,紫阳教主道源流。
有儿曾斫月中桂,家学相传卒未休。
鲁人知有乐正子,汉世曾称马少游。
白鹿洞宾儒领袖,紫阳教主道源流。
有儿曾斫月中桂,家学相传卒未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元:本来。双峰门下士:双峰门的弟子。
席间:宴席上。
源头:指最初的、根本的。
鲁人:鲁地的人。
乐正子:古代鲁国的贤者。
马少游:汉代的学者。
白鹿洞宾: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儒领袖:儒家的领袖人物。
紫阳教主:道教紫阳派的创始人。
有儿:家里有个孩子。
月中桂:神话中月亮上的桂树。
家学:家族世代相传的学问。
卒未休:一直延续至今,没有停止。
翻译
我原本是双峰门下的弟子,曾在宴席上有幸拜见源头。鲁地的人们熟知有位名叫乐正子的贤者,汉代也曾赞誉马少游的才华。
白鹿洞宾是儒家的杰出人物,紫阳教主则是道家的渊源传承。
家中有个孩子曾砍过月宫的桂树,这种家学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未曾中断。
鉴赏
这首诗是王义山在宋末元初所作,名为《挽白鹿洞宾吕善居》。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知识传承的重视。
“元是双峰门下士,席间参请到源头。”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种学术探求的氛围,诗人将自己比作追寻知识之源的学者,显示出一种敬业向学的态度。
“鲁人知有乐正子,汉世曾称马少游。” 引用古代贤士乐正子和才子马少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誉,表明诗人对于品德高尚和才能卓越者的尊崇。
“白鹿洞宾儒领袖,紫阳教主道源流。” 这两句中,“白鹿洞宾”指的是一处仙境或学术聚集之地,而“儒领袖”则强调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紫阳教主道源流”表达了对道家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认同。
“有儿曾斫月中桂,家学相传卒未休。” 这两句通过一个故事性的叙述,即有人在月下砍伐桂树,以此象征知识的积累和家族学术的延续。这里表现了诗人对于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整首诗语言古朴,意境高远,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历史人物以及学术传承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宋末元初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追求知识与宁静生活的心态,也反映出当时文人的某种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