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蒙将军纵猎时,遁向何方为窟宅
出处:《戏效梅宛陵赋欧公白兔》
宋 · 林希逸
毛虫虽小著仙籍,云渠千岁皆化白。
中山山中衣褐徒,生长何年换颜色。
岂其孕育自卯宫,又是金公付精魄。
渠宗学孔非学朱,拔毛不蕲供书册。
老蒙将军纵猎时,遁向何方为窟宅。
纷纷尔后更几秦,避世甘心餐苦柏。
明时作意始出来,五岳遍游无定迹。
多生曾识六一仙,知道琅琊有新刻。
要寻此碑龟与螭,何事乃被滁人得。
滁人知渠慕醉翁,翁归已在云霞中。
期翁千岁亦如汝,殷勤远致提金笼。
传誇瑞物遍都邑,倡和千篇模写工。
翁携入直金銮殿,渠应自比广寒宫。
寄声树下捣药者,汝伴嫦娥我伴公。
中山山中衣褐徒,生长何年换颜色。
岂其孕育自卯宫,又是金公付精魄。
渠宗学孔非学朱,拔毛不蕲供书册。
老蒙将军纵猎时,遁向何方为窟宅。
纷纷尔后更几秦,避世甘心餐苦柏。
明时作意始出来,五岳遍游无定迹。
多生曾识六一仙,知道琅琊有新刻。
要寻此碑龟与螭,何事乃被滁人得。
滁人知渠慕醉翁,翁归已在云霞中。
期翁千岁亦如汝,殷勤远致提金笼。
传誇瑞物遍都邑,倡和千篇模写工。
翁携入直金銮殿,渠应自比广寒宫。
寄声树下捣药者,汝伴嫦娥我伴公。
鉴赏
这首诗以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只白兔的非凡经历与心境。诗人将这只白兔比喻为“毛虫”,虽小却能登仙籍,化为白兔,寓意着生命的转变与升华。接着,诗人通过中山山中的衣褐徒,引出白兔的成长历程,暗示其从平凡到非凡的转变过程。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白兔的学识与品德,它学习孔子而非朱熹,强调了独立思考与个性化的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白兔选择了避世生活,甘愿餐食苦柏,象征着对清贫生活的坚守与对世俗名利的淡泊。然而,在明时,白兔开始活跃于世,遍游五岳,展现了其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到白兔曾认识六一仙,得知琅琊有新刻之碑,表达了对知识与文化的渴望与追求。最终,白兔被滁人发现并传颂,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甚至被带入皇宫,与皇帝共享荣耀。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白兔独特魅力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寓含了对自由、智慧与高尚品格的向往。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象征与隐喻,展现了白兔这一形象的多重意义,既有对个人成长与追求的反思,也有对社会与文化现象的深刻洞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独特审美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