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
出处:《九华观废月池》
唐 · 薛逢
曾发箫声水槛前,夜蟾寒沼两婵娟。
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
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
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
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
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
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曾:曾经。发:吹奏。
箫声:洞箫的声音。
水槛:水边栏杆。
夜蟾:夜晚的蟾蜍。
寒沼:寒冷的池塘。
两婵娟:两弯明月。
微波:细小的波纹。
有恨:带着遗憾。
终归:最终流入。
海:大海。
明月:明亮的月亮。
无情:无情感。
却:却要。
白鸟:白色的鸟儿。
带将:带着。
林外雪:林外的雪花。
绿荷:绿色的荷叶。
枯尽:枯萎。
渚:水中小洲。
中莲:水中的莲花。
荣华:繁华与荣耀。
不肯:不愿。
人间:人间世界。
住:停留。
须:应当。
庄生:庄子。
第一篇:第一篇文章。
翻译
曾在水边栏杆前吹响洞箫,夜晚的蟾蜍和寒冷的池塘倒映着两弯明月。微小的波纹带着遗憾最终流入大海,明亮的月亮虽无情却升上了天空。
白色的鸟儿带着林外的雪花,枯萎的绿荷环绕着水中的残莲。
繁华与荣耀不愿留在人间,应当阅读庄子的第一篇文章以领悟人生哲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开篇“曾发箫声水槛前,夜蟾寒沼两婵娟”两句,以清幽的山谷和静谧的夜景为背景,设置了一个宁静而又有些许凄凉的氛围。"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则将这种氛围推向深处,表达了一种对世间恩怨的超然和对自然规律的认同。
接下来的“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两句,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季节更迭和生命循环的主题。最后,“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则指向了诗人对于超脱红尘、追求永恒价值的向往,以及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赞赏。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借古人之口以抒怀抱,展现了诗人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