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西涧下,听泉濯烦襟
出处:《追和韦应物庐山西涧瀑布下作》
宋 · 郭祥正
徘徊西涧下,听泉濯烦襟。
烦襟遂萧爽,妙音非世音。
不知岐路绝,贪玩烟萝深。
斧斤未尝入,高材自成林。
鹤鸣岂有怨,云去本无心。
寥寥陵涧寂,古意难追寻。
烦襟遂萧爽,妙音非世音。
不知岐路绝,贪玩烟萝深。
斧斤未尝入,高材自成林。
鹤鸣岂有怨,云去本无心。
寥寥陵涧寂,古意难追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郭祥正所作的《追和韦应物庐山西涧瀑布下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漫步于西涧之下,聆听泉水潺潺,洗涤心中的烦忧,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清凉与宁静。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之情。
“徘徊西涧下,听泉濯烦襟。” 开篇即以动态的描绘,展现诗人漫步于西涧之下的情景,听泉水流淌的声音,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带来内心的平静与清爽。
“烦襟遂萧爽,妙音非世音。”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之声的独特魅力,它不同于世俗的喧嚣,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与解脱。
“不知岐路绝,贪玩烟萝深。” 描述了诗人沉迷于自然美景之中,忘记了时间与道路的界限,完全沉浸于眼前的景色与内心的体验之中。
“斧斤未尝入,高材自成林。” 这里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象,暗示了这片森林未经人类的破坏,自然生长,展现出一种原始的美与和谐。
“鹤鸣岂有怨,云去本无心。” 通过鹤鸣与云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纯净与自由的向往,认为它们没有世俗的束缚与怨恨。
“寥寥陵涧寂,古意难追寻。” 最后两句总结了整个场景的静谧与古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状态的深深向往,但又感叹于这种古朴意境的难以再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对尘世生活的反思,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