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鸿方警夜,笼鸡已鸣晓
出处:《表夏十首 其七》
唐 · 元稹
百舌渐吞声,黄莺正娇小。
云鸿方警夜,笼鸡已鸣晓。
当时客自适,运去谁能矫。
莫厌夏虫多,蜩螗定相扰。
云鸿方警夜,笼鸡已鸣晓。
当时客自适,运去谁能矫。
莫厌夏虫多,蜩螗定相扰。
注释
百舌:指百舌鸟,一种善鸣的鸟。黄莺:黄鹂,叫声清脆悦耳的小型鸟类。
云鸿:高空中的鸿雁,常比喻远大的志向或行踪不定的人。
笼鸡:被关在笼中的鸡,比喻受限制的人或物。
客:这里可能指诗人自己或其他人,作为生活中的过客。
自适:自我舒适,自得其乐的状态。
运去:好运离开,比喻时运不济。
矫:改变,调整。
夏虫:夏天的昆虫,这里泛指各种昆虫。
蜩螗:蝉类的统称,其声嘈杂,常用来形容噪音或纷乱。
翻译
百舌鸟渐渐停止了鸣叫,黄莺正值娇嫩可爱的时候。云中的鸿雁刚在夜晚发出警示,笼中的鸡已经报晓。
那时的客人自得其乐,但好运逝去谁能改变呢。
不要嫌弃夏天的虫子太多,蝉和螗一定会来打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初夏的清晨景象,通过对自然声音和生态活动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百舌渐吞声”一句,形象地描述了鸟鸣声逐渐减弱,这里的“百舌”指的是多种小鸟,它们的叫声被黎明前的宁静所吞没。紧接着,“黄莺正娇小”则描绘出黄莺鸟儿幼小可爱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初夏景致。
“云鸿方警夜,笼鸡已鸣晓”两句,通过对云中大雁和地面笼鸡叫声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夜晚的大雁和清晨的公鸡都是告诉人们时间已经到来的信号。
“当时客自适,运去谁能矫”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挽留时光和命运的无奈感。"当时客"指的是随遇而安的人,而"运去"则是指着运气或命运的流逝。
最后,“莫厌夏虫多,蜩螗定相扰”两句,诗人并不厌弃夏日繁多的昆虫,而是接受并观察到它们之间的互动。这里的"蜩螗"泛指各种小昆虫,它们在夏天活跃,与环境和其他生物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表达了一种顺其自然、接受命运的哲学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