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前老竹铿玉声,秋夜读书沾竹露
出处:《竹溪书室图为黄克文题》
元末明初 · 舒頔
清溪溪上竹无数,爱竹移家竹林住。
阶前老竹铿玉声,秋夜读书沾竹露。
书声绕屋杂竹声,竹色侵书助书趣。
竹根个个长龙孙,竹上鸾凰亦来聚。
有时携琴倍竹弹,两袖清阴分竹翠。
云梢月干竹弄影,杖竹寻诗过桥去。
平生性癖亦爱竹,不问主人造竹所。
君不见一筇投陂忽变化,万卷幡胸胜插架。
阶前老竹铿玉声,秋夜读书沾竹露。
书声绕屋杂竹声,竹色侵书助书趣。
竹根个个长龙孙,竹上鸾凰亦来聚。
有时携琴倍竹弹,两袖清阴分竹翠。
云梢月干竹弄影,杖竹寻诗过桥去。
平生性癖亦爱竹,不问主人造竹所。
君不见一筇投陂忽变化,万卷幡胸胜插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因对竹子的喜爱而迁居竹林之中的生活场景。诗中充满了对竹子的赞美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首句“清溪溪上竹无数”描绘了清溪边竹林茂盛的景象,为整首诗奠定了自然清新的基调。接着,“爱竹移家竹林住”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感,愿意为了竹子而改变居住环境。
“阶前老竹铿玉声,秋夜读书沾竹露”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竹子在不同情境下的美妙声音和对诗人的影响。竹子的“铿玉声”与夜晚读书时沾染的“竹露”,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诗意的氛围。
“书声绕屋杂竹声,竹色侵书助书趣”进一步描绘了竹林与书屋和谐共存的画面,竹子不仅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和悦耳的声音,还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使书屋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竹根个个长龙孙,竹上鸾凰亦来聚”通过比喻和想象,赞美了竹子的繁茂和生机,以及它吸引鸟类栖息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竹子作为自然界美好象征的地位。
“有时携琴倍竹弹,两袖清阴分竹翠”描述了诗人闲暇时在竹林中弹琴的情景,琴声与竹声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云梢月干竹弄影,杖竹寻诗过桥去”则通过动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漫步竹林,寻找灵感的过程,云影、月光与竹影相互交织,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最后,“平生性癖亦爱竹,不问主人造竹所”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热爱已深入骨髓,无论竹子来自何处,他都愿意欣赏和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绘和诗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