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心散江南,极目犹千里
出处:《季秋晦日暂厝五节百宜山中作秋招诗五首》
明 · 郭之奇
招秋秋日遥,招魂魂在否。
春心散江南,极目犹千里。
秋魂聚海北,伤怀迷尺咫。
风兰动幽壑,霜荷翻碧水。
菲菲上下迎,入抱疑之子。
明明掌上珠,寂寂衾中美。
郁没诸悲魂,悠悠三载矣。
梦帝久难筮,巫阳今孰使。
春心散江南,极目犹千里。
秋魂聚海北,伤怀迷尺咫。
风兰动幽壑,霜荷翻碧水。
菲菲上下迎,入抱疑之子。
明明掌上珠,寂寂衾中美。
郁没诸悲魂,悠悠三载矣。
梦帝久难筮,巫阳今孰使。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的《季秋晦日暂厝五节百宜山中作秋招诗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以秋日为背景,通过描绘秋景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逝去之人的怀念。
首句“招秋秋日遥”,以“招秋”二字开篇,既点明了主题,又营造出一种召唤秋意的意境。接下来,“招魂魂在否”一句,将情感引向更深的层次,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思念之情。随后,诗人通过“春心散江南,极目犹千里”和“秋魂聚海北,伤怀迷尺咫”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空间的距离感,同时也暗示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风兰动幽壑,霜荷翻碧水”两句,运用自然景象的动态变化,象征着生命的流转与季节的更迭,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接着,“菲菲上下迎,入抱疑之子”一句,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逝去之人的深切怀念,仿佛那些细微的事物都在迎接、拥抱着他心中的那个人。
最后,“明明掌上珠,寂寂衾中美”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将逝去之人比作掌上的明珠,虽珍贵却已失去光彩,与“寂寂衾中美”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怀念与失落的情感。而“郁没诸悲魂,悠悠三载矣”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逝去之人的哀思,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换、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对逝去之人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