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时鲍鱼臭,生时椒兰芬
出处:《感兴二十七首 其三》
宋末元初 · 方一夔
死时鲍鱼臭,生时椒兰芬。
好恶相补报,不及寸与分。
当其得势时,六合旁无人。
侯邦尽夷灭,胡马亦逡巡。
岂知骊山下,金棺化灰尘。
所以杨王孙,自与木石亲。
累累三尺土,悠悠百年身。
好恶相补报,不及寸与分。
当其得势时,六合旁无人。
侯邦尽夷灭,胡马亦逡巡。
岂知骊山下,金棺化灰尘。
所以杨王孙,自与木石亲。
累累三尺土,悠悠百年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一夔创作的《感兴二十七首》中的第三首。诗中以鲜明的对比手法,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首句“死时鲍鱼臭,生时椒兰芬”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将死亡时的腐臭与生命时的芳香进行对比,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的短暂与美好。接着,“好恶相补报,不及寸与分”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好与坏、善与恶之间的相互作用,但这种作用往往微不足道,不足以改变生命的本质。
“当其得势时,六合旁无人”描述了人在权力或地位达到顶峰时的孤独与自负,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他所掌控。“侯邦尽夷灭,胡马亦逡巡”则通过历史事件的引用,展现了权力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即使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最终也会被历史遗忘。
“岂知骊山下,金棺化灰尘”借用秦始皇陵的典故,表达了对权力和财富终将消逝的感慨,无论生前如何辉煌,死后都只是尘土一堆。“所以杨王孙,自与木石亲”则是对杨王孙(汉武帝宠臣)的讽刺,即便在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也只能与木石为伴,表达了对人性贪婪和虚妄的批判。
最后,“累累三尺土,悠悠百年身”总结全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深刻思考,无论是权贵还是平民,最终都将归于尘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价值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