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中奏瑟沈三叹,堂下吹箫失九成
出处:《次韵董伯懿松声》
宋 · 王安石
天机自动岂关情,能作人间物外声。
暝聒一堂无客梦,晓悲千嶂有猿惊。
庙中奏瑟沈三叹,堂下吹箫失九成。
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暝聒一堂无客梦,晓悲千嶂有猿惊。
庙中奏瑟沈三叹,堂下吹箫失九成。
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天机:自然的奥秘或神秘的力量。自动:不受人为干预。
岂关情:不被情感所影响。
人间物外声:超越尘世的声音。
暝聒:夜晚的嘈杂。
晓悲:清晨的悲伤。
庙中奏瑟:在庙宇中弹奏琴瑟。
沈三叹:三次深沉的叹息。
堂下吹箫:在厅堂下吹奏箫。
失九成:失去原有的和谐音调。
俚耳:俗气的音乐。
郑卫:古代的音乐风格,常指靡靡之音。
心清:心灵变得清澈。
翻译
自然的奥秘岂受情感左右,能唤起人世间的超然之音。夜晚的嘈杂打扰了满屋的梦境,清晨的猿啼在千山万壑间回荡让人惊醒。
庙中的琴瑟声低沉而深沉,仿佛有人三次叹息;堂下的箫声断断续续,失去了原有的和谐。
世俗的音乐纷繁复杂,大多是郑卫之音,只有这样的天籁之音才能让人心灵清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次韵董伯懿松声》。诗中通过对自然界声响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超然物外之境的向往和赞美。
"天机自动岂关情,能作人间物外声。"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个超脱世俗的情感基调,诗人认为自然界中的声音是出自天地运行,不受人类感情影响,可以产生一种超越常人的声音,引发人们的思考。
"暝聒一堂无客梦,晓悲千嶂有猿惊。" 暝聒指傍晚时分,一堂之中已无游人,只剩下空寂的回声;而清晨时分,山谷间传来猿猴的哀鸣,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声音,引发诗人的感伤。
"庙中奏瑟沈三叹,堂下吹箫失九成。"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场景:在庙宇里有人弹奏瑟,发出沉思的叹息声;而在大厅之下,有人吹箫,却因技艺不精而未能完全表达出意境。
"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这两句则是诗人的感慨,他认为世间的音乐往往只懂得追求华丽和繁复(俚耳指的是不懂欣赏高雅艺术的人),只有听到了这般超然物外的声音,才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声音的描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人为音乐的不足,表达了诗人对于纯粹、超脱世俗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