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示生死涅槃,而实无坚脆全文

示生死涅槃,而实无坚脆

出处:《丹霞舍利塔
明 · 释函是
心光彻内外,如珠入五色。
珠与色无性,非离亦非即。
非即超形骸,非离浃营卫。
月在千波中,波波摇青霁。
凡圣唯一心,湛昏成二谛。
示生死涅槃,而实无坚脆
脆以别生死,坚光表性义。
本从心生色,迷色乃有二。
蚌含明月珠,体合百骸粹。
领纳镜中像,想即妙观智。
流注皆真常,分别非明记。
如是五蕴身,与法身何异。
秖因一念迷,情生分秽净。
净秽悟由心,当念绝邪正。
佛以此智證,法化无同别。
示现别中同,同中别自晰。
光耀百千年,福被我遗教。
神光触金轮,仰瞻如梦觉。
栖贤发瑰异,感激当其运。
移光照岭南,慈曜无远近。
佛子学聚沙,燔土紫金斓。
崔巍海螺巅,晶晶逼霄汉。
举目道与会,布发形俱泮。
见闻起遐情,究此未来际。
念念尽圆明,身与心毋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对宇宙真理的探索。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阐述了心与光、色与空、生死与涅槃之间的关系,以及佛性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诗中提到的心光,象征着内在的智慧和光明,它照亮了内外的世界,超越了形式与本质的界限,揭示了月在水中映照出的青碧之境,寓意着凡圣共通的一心,以及生死与涅槃的相对性。

诗人进一步探讨了迷与悟、净与秽的关系,强调了心的作用,指出只有通过觉悟,才能超越对立,实现内心的纯净和平静。诗中提到的“五蕴身”与“法身”的异同,反映了对佛教中关于身心、法界的理解,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最后,诗人通过描述佛子的学习过程和对佛法的实践,展现了佛法的普世性和深远影响。诗中提到的“丹霞舍利塔”作为象征,可能寓意着佛法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对后世的启示和教诲。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内心世界和宇宙真理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以及对个体心灵成长和宇宙和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