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外有人声,徬徨悲失路
采藕汲清泉,于世复何与。
林外有人声,徬徨悲失路。
象导人以归,人指象往捕。
岂待两臂落,方知鬼神怒。
幽厄本自甘,盲母谁为哺。
仁王自有心,上帝日临汝。
名利终当尽,此心安可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佛教故事中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象之间的互动,以及对生命、命运和信仰的深刻思考。
首句“尼连林外池,香象侍母处。”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尼连林外的池塘边,一头大象在侍奉着它的母亲。这里运用了佛教中大象尊贵的形象,象征着智慧与力量的结合,同时也暗示了佛教中对孝道的重视。
接着,“采藕汲清泉,于世复何与。”描述了大象在池塘中采藕汲水的情景,似乎是在为母亲准备食物。这一细节体现了大象对母亲的关爱,也隐含了佛教中“慈悲为怀”的理念。
“林外有人声,徬徨悲失路。”突然,林外传来人的声音,彷徨而悲伤,似乎迷失了方向。这与前文的和谐画面形成对比,引出了一种不安与迷茫的情绪。
“象导人以归,人指象往捕。”大象似乎理解了人的困境,引导他们回到正确的道路。然而,人却误解了大象的好意,想要捕捉它。这一转折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与冲突。
“岂待两臂落,方知鬼神怒。”这句话表达了对人类盲目行为的警告,暗示了如果继续下去,将会有更严重的后果。这里的“鬼神”可以理解为自然法则或超自然的力量,提醒人们尊重自然,避免破坏和谐。
“幽厄本自甘,盲母谁为哺。”这句话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本质与苦难的意义。即使在困难与痛苦中,生命本身也有其价值与意义。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关于照顾与被照顾的问题,强调了相互之间的责任与关怀。
“仁王自有心,上帝日临汝。”这里引用了宗教性的语言,表达了对仁慈与公正的信仰。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有更高的力量在关注与保护着我们。
“名利终当尽,此心安可负。”最后,诗人提醒人们,追求名利最终会消逝,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善良。这句话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鼓励人们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而非物质的积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的意义、道德责任以及信仰的重要性,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