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将为天下濛,濛犹可撒裂谁缝
出处:《庄称古人其备备列六经祖宪之思尊孔至矣》
明 · 郭之奇
古道四辟而六通,六经在人如六宗。
世传之史日流风,邹鲁之士时击蒙。
王迹既熄圣无功,百家一曲苦相雄。
天地之美忽而空,神明之容非我容。
后之学者自为宫,往而不反孰堪从。
古道将为天下濛,濛犹可撒裂谁缝。
华山裘褐几相逢,輐断胹调千语重。
或云我知天下中,燕北越南西乃东。
无外无内无有终,大同小同各异同。
悲哉声响自相穷,智豪追逐如飘蓬。
谁知古道天为宗,去王非远人自聋。
众术支离由世衷,一蚊一虻蔽一聪。
悠悠上律鲁尼峰,漆园化蝶绕洙封。
世传之史日流风,邹鲁之士时击蒙。
王迹既熄圣无功,百家一曲苦相雄。
天地之美忽而空,神明之容非我容。
后之学者自为宫,往而不反孰堪从。
古道将为天下濛,濛犹可撒裂谁缝。
华山裘褐几相逢,輐断胹调千语重。
或云我知天下中,燕北越南西乃东。
无外无内无有终,大同小同各异同。
悲哉声响自相穷,智豪追逐如飘蓬。
谁知古道天为宗,去王非远人自聋。
众术支离由世衷,一蚊一虻蔽一聪。
悠悠上律鲁尼峰,漆园化蝶绕洙封。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名为《庄称古人其备备列六经祖宪之思尊孔至矣》。诗中探讨了儒家文化与道德观念在历史变迁中的传承与变化,以及对后世学者的影响。
诗的开篇即以“古道”为引,象征着儒家文化的传统路径,强调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人类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如同宗教信仰一样重要。接着,诗人提到历史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播,邹鲁之地的士子们不断教育和启迪民众,传递儒家思想。
然而,随着王权的衰落,圣人的功绩不再,各种学说兴起,百家争鸣,其中不乏相互间的竞争与对抗。诗人感叹天地之美似乎被遗忘,神明之容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后世学者各自为政,难以找到统一的方向,仿佛在一片混沌中迷失。
诗中还提到了华山、裘褐等自然景象,以及比喻性的“裂”、“缝”等意象,暗示着社会结构的分裂与修补的可能性。诗人描述了学者们在知识海洋中挣扎,追求真理的过程,却往往陷入自我封闭,无法听到更广阔世界的呼唤。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古道精神的向往,认为真正的智慧应当源于自然与宇宙,而非局限于人类的智慧。他指出,虽然距离古代圣贤的时代已经遥远,但只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开放,就能接近真理。同时,诗人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学术流派的支离破碎,以及个人智慧的局限性,呼吁人们超越个体的视野,寻求更大的共识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与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