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
稍稍松篁入,泠泠涧谷深。
观奇逐幽映,历险忘岖嵚。
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
焚香忏在昔,礼足誓来今。
灵异若有对,神仙真可寻。
高僧闻逝者,远俗是初心。
藓驳经行处,猿啼燕坐林。
归真已寂灭,留迹岂湮沈。
法地自兹广,何云千万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指涂:指向。跻楚望:楚地名胜。
策马:骑马。
傍荆岑:在荆棘山岭旁。
稍稍:渐渐地。
松篁:松树与竹子。
入:映入眼帘。
泠泠:形容声音清越或水流清澈。
涧谷:溪谷。
深:深邃。
观奇:观赏奇特之景。
逐幽映:追寻幽静光影。
历险:历经艰险。
忘岖嵚:忘记道路崎岖。
上界:山顶。
投佛影:佛影投入下界。
中天:半空。
扬梵音:回荡着悠扬的梵音。
焚香:焚烧香火。
忏在昔:忏悔过往。
礼足:虔诚礼拜。
誓来今:立誓从今日始。
灵异:神奇、超自然的现象。
若有对:仿佛有应答。
神仙:超凡脱俗、得道之人。
真可寻:确实值得探寻。
高僧:修行高深的僧人。
闻逝者:听闻已超脱尘世的高僧。
远俗:远离世俗。
是初心:是自己初入世俗时的心境。
藓驳:长满青苔,色彩斑驳。
经行处:僧人诵经行走的地方。
猿啼:猿猴啼叫。
燕坐林:燕子栖息的树林。
归真:归于真我,即超脱尘世,达到觉悟的境界。
已寂灭:已经寂然消亡。
留迹:遗留的痕迹。
岂湮沈:怎么可能会消失湮灭。
法地:佛法之地,即佛教传播、修行的场所。
自兹广:自此广大无垠。
何云:何须言说。
千万金:价值千万金,形容极其珍贵。
翻译
手指向楚地名胜,策马行走在荆棘山岭旁。渐渐地松竹映入眼帘,冷冽的溪谷显得深邃无边。
为观赏奇特之景追寻幽静光影,历经艰险也忘了道路崎岖。
山顶佛影投入下界,半空中回荡着悠扬的梵音。
焚烧香火忏悔过往,虔诚礼拜立誓从今日始。
仿佛有灵异之事应答,神仙之道确实值得探寻。
听闻高僧已超脱尘世,遥想自己初入世俗之心。
长满青苔的经行之处,猿猴啼叫于燕子栖息的树林。
归于真我已寂然消亡,遗留的痕迹又怎会消失湮灭?
佛法之地自此广大无垠,何须言说价值千万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名山大川的景象,充满了对佛法和自然美景的赞美。开头四句,“指涂跻楚望,策马傍荆岑。稍稍松篁入,泠泠涧谷深。”诗人骑着马,经过丛生的荆棘,缓缓进入林中,眼前是蜿蜒曲折的溪流和幽深的山谷。这段描述生动地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与神秘。
接着,“观奇逐幽映,历险忘岖嵚。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诗人不仅观赏着周围的奇特景致,还穿越危险的地方,忘却了身后崎岖的山峰。他的目光触及更高远处,将佛陀的形象投射到云端,而梵音则在半空中回荡。这部分描写了诗人对宗教信仰和自然之美的追求。
“焚香忏在昔,礼足誓来今。灵异若有对,神仙真可寻。”诗人通过焚香祈愿,以往日的行为向佛陀忏悔,同时立下誓言表示未来将继续追随佛法。如果存在灵异之事,或者可以寻找真正的神仙,这段话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高僧闻逝者,远俗是初心。藓驳经行处,猿啼燕坐林。”一位高僧听闻过往之事,与世俗保持距离,这正体现了诗人最初的心志。在茂密的草地上,行走的地方,一只猿猴在树梢间啼叫,而燕子安静地栖息于林中。这里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归真已寂灭,留迹岂湮沈。法地自兹广,何云千万金。”诗人表达了对最终回归真实本性的愿望,并且认为这种精神追求的足迹不应被世间的物欲所掩埋。佛法之地是宽广无边,为何要执着于世俗的财富呢?这部分强调了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享受。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与宗教信仰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升华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