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石击乃有光,是名为火不全文

石击乃有光,是名为火不

出处:《又奉项元师
宋 · 孔平仲
金刚有遗偈,难以声音求。
石击乃有光,是名为火不
丝从何处来,认著从茧抽。
竹本由根生,根外又何由。
匏开即为勺,针屈即为钩。
土地水火风,合为一浮沤。
革易固不常,沩山水牯牛。
木性无荣谢,古今春复秋。

鉴赏

孔平仲的这首诗《又奉项元师》以金刚经的智慧为引子,巧妙地融入了自然界的诸多现象,通过比喻和象征,探讨了事物的本质与变化,以及不变与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金刚有遗偈,难以声音求。”金刚经中的教诲,无法仅凭言语去理解,暗示了真理的深邃与不可言传。接着,“石击乃有光,是名为火不。”石头撞击产生火花,象征着在看似静止的事物中蕴含着能量与活力,启示我们应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本质。

“丝从何处来,认著从茧抽。”蚕丝从茧中抽出,象征着生命成长的过程,提醒我们关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随后,“竹本由根生,根外又何由。”竹子从根部生长,强调了根基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了事物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匏开即为勺,针屈即为钩。”葫芦打开后成为勺子,弯曲的铁条成为鱼钩,这些日常物品的转变,展示了事物功能的多样性和转换的可能性。最后,“土地水火风,合为一浮沤。”将自然界的四大元素结合,形成泡沫,象征着万物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宇宙观。

“革易固不常,沩山水牯牛。”皮革的变化并非恒常,如同沩山的水牛,形象地表达了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生命的流转。而“木性无荣谢,古今春复秋。”则强调了树木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体现了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循环之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展现了孔平仲对自然、生命、变化和不变之间深刻思考,以及对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哲学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