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几惩贯高,噬脐嬖妃子
出处:《回龙院》
宋 · 范令闻
柏人去弗宿,万安退而止。
见几惩贯高,噬脐嬖妃子。
畏避虽同途,兴亡乃异轨。
江边招提小,楼阁半倾圮。
回薄二里馀,六龙驻于此。
愁横云盖山,闷系罗带水。
历历斜谷路,去天尺有咫。
昨夜雨中铃,哀音犹在耳。
画像赭衣袂,挟一弓两矢。
侑以圣云孙,祖武略相似。
剑外尘再蒙,黄明著年纪。
今我吊陈迹,行迈亦靡靡。
吹动波间皱,正值秋风起。
安得如渔翁,垂钓江之涘。
见几惩贯高,噬脐嬖妃子。
畏避虽同途,兴亡乃异轨。
江边招提小,楼阁半倾圮。
回薄二里馀,六龙驻于此。
愁横云盖山,闷系罗带水。
历历斜谷路,去天尺有咫。
昨夜雨中铃,哀音犹在耳。
画像赭衣袂,挟一弓两矢。
侑以圣云孙,祖武略相似。
剑外尘再蒙,黄明著年纪。
今我吊陈迹,行迈亦靡靡。
吹动波间皱,正值秋风起。
安得如渔翁,垂钓江之涘。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柏人:地名。弗宿:不再停留。
贯高:人名,指贯高事件。
噬脐:比喻后悔莫及。
兴亡:国家的兴盛与衰败。
异轨:不同的道路。
招提:寺庙。
倾圮:倒塌。
六龙:古代皇帝的代称。
驻于此:曾在此停留。
愁横:愁云弥漫。
闷系:忧郁纠结。
历历:清晰可见。
尺有咫:形容距离极近。
雨中铃:雨中的铃声。
哀音:悲伤的声音。
画像:画像。
赭衣:古代囚犯的衣服颜色。
圣云孙:圣云的后代。
祖武略:祖先的军事才能。
剑外:剑门之外,指战乱之地。
黄明:黄沙,象征战争。
吊陈迹:凭吊过去的遗迹。
靡靡:迟缓无力。
吹动波间皱:风吹起波纹。
秋风起:秋风来临。
渔翁:隐士或渔夫。
江之涘:江边。
翻译
离开柏人不再停留,万安宫后便止步。见到贯高的教训,深悔宠爱妃子。
虽然畏惧逃避相同,但国家兴衰却不同道路。
江边的小寺庙破败,楼阁半已倒塌。
回溯两里多路程,龙车曾在此驻足。
愁云笼罩山峦,忧闷纠结于流水。
清晰可见斜谷小道,离天仅一步之遥。
昨晚雨中的铃声,悲伤的声音仍萦绕耳边。
画像上的人穿着赭色衣服,手持一弓双箭。
陪伴的是圣云的子孙,他们的武略相似。
剑门外战火重燃,岁月在黄沙中留下痕迹。
今日我来凭吊遗迹,步履沉重且缓慢。
风吹起江面波纹,秋风正起时。
如何能如渔翁般,静待江边垂钓。
鉴赏
这首宋诗《回龙院》是范令闻所作,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兴亡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首句“柏人去弗宿,万安退而止”暗示了历史人物的离去与变迁,接下来通过“见几惩贯高,噬脐嬖妃子”暗指宫廷内的权谋与悲剧。诗人指出虽然人们在逃避灾难时选择相同路径,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江边招提小,楼阁半倾圮”描绘了眼前的破败景象,显示出时光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回薄二里馀,六龙驻于此”借龙的传说寓言皇权的暂时停留,而“愁横云盖山,闷系罗带水”则渲染出沉重压抑的氛围。
“历历斜谷路,去天尺有咫”描绘了险峻的地形,暗示了世事艰难。“昨夜雨中铃,哀音犹在耳”以雨夜铃声的哀鸣,寄托哀思。“画像赭衣袂,挟一弓两矢”借画像描绘出英勇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的黯淡形成对比。“剑外尘再蒙,黄明著年纪”揭示了战乱频仍,岁月流逝。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今我吊陈迹,行迈亦靡靡”,感叹自己步履沉重地追寻历史遗迹。结尾处“吹动波间皱,正值秋风起”以秋风起波象征世事无常,而“安得如渔翁,垂钓江之涘”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希望能超脱于世事之外。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