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到眼情已浃,吾曹终与常人别
欲携老砚共研冰,梅花不许山矾弟。
今年识徐如识春,未识佚老园中人。
似闻竹外一溪碧,天与隔断俗子尘。
此诗到眼情已浃,吾曹终与常人别。
不然持问溪头云,渠自容吾分半榻。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岳的作品,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交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开篇两句“赵君规模要名世,徐君人物南州稚”描绘了两个朋友各自的才华和成就,其中“规模”指的是宏伟的气度,“人物”则是人格的修养,这两句话既夸张又含蓄,显示了诗人对友人的仰慕与赞赏。
接着,“欲携老砚共研冰,梅花不许山矾弟”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和对知识的渴望。这里的“老砚”象征着沉稳、智慧,而“共研冰”则是探索学问之深邃,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共同追求高尚理想的愿望。“梅花不许山矾弟”中的“梅花”常用来比喻清高脱俗,这里可能指的是自然界对他们追求知识的默许或限制,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中间两句“今年识徐如识春,未识佚老园中人”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了解和对佚老园中人的不解。这里,“今年识徐如识春”用春天来比喻对友情的理解和欣赏,而“未识佚老园中人”则表现出对佚老园内的人物关系的陌生与隔阂。
紧接着,“似闻竹外一溪碧,天与隔断俗子尘”描绘了一幅幽静的自然景象,通过“似闻”来强调诗人对这片刻意营造出的宁静氛围的感受。“竹外一溪碧”展现了清澈见底的溪流,而“天与隔断俗子尘”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达到心灵净化的境界。
最后,“此诗到眼情已浃,吾曹终与常人别。不然持问溪头云,渠自容吾分半榻”中“此诗到眼情已浃”表明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已经达到了极致。“吾曹终与常人别”则是诗人自比为超凡脱俗之人,不同于世间的普通人。末尾两句“不然持问溪头云,渠自容吾分半榻”,诗人在询问溪边的云朵,渠水自然地包容着他,分享一榻(床或坐具),这既是对友情和大自然的寄托,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朋友才华的赞美、对知识探求的向往、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以及对超脱世俗的追求,展现了一种高洁的情操和深远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