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君问出处,所需在明时
出处:《翔凤篇答汪公干时四家兄亦和此篇》
明 · 区大相
紫凤飞南海,徘徊恋天池。
岂无三珠树,归守椅梧枝。
逢君问出处,所需在明时。
本期千仞翔,览德而下之。
文采非惊世,宁为燕雀欺。
尝闻帝王代,衔图及鸣岐。
时哉不我与,蒙议于德衰。
稻粱不肯啄,终岁常苦饥。
东园琅玕实,倘许共来仪。
岂无三珠树,归守椅梧枝。
逢君问出处,所需在明时。
本期千仞翔,览德而下之。
文采非惊世,宁为燕雀欺。
尝闻帝王代,衔图及鸣岐。
时哉不我与,蒙议于德衰。
稻粱不肯啄,终岁常苦饥。
东园琅玕实,倘许共来仪。
鉴赏
这首诗以翔凤自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个人抱负与社会环境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诗中翔凤的形象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志向与追求,它虽有三珠树之果,却宁愿守在椅梧枝上,象征着诗人宁愿坚守自己的理想而不愿随波逐流。诗人通过与汪公干的问答,表达了对明时的期待,希望能在清明的时代实现自己的理想。
“逢君问出处,所需在明时”,表明诗人渴望在清明的政治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抱负。接着,“本期千仞翔,览德而下之”则表达了诗人立志高远,希望在道德的引领下飞翔千仞之高的理想境界。
“文采非惊世,宁为燕雀欺”一句,诗人以文采自比,强调自己的才华不应被世俗所轻视,即使身处低微,也不愿被小人所欺侮。这反映了诗人对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念。
“尝闻帝王代,衔图及鸣岐”暗示了诗人对于历史更迭、帝王兴替的理解,认为真正的帝王会重视贤才,如同凤凰一样,能识别并接纳贤士。
然而,“时哉不我与,蒙议于德衰”则揭示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感叹时机未到,社会风气衰败,贤才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赏识。
最后,“稻粱不肯啄,终岁常苦饥”以鸟儿不吃稻米、终年饥饿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持与苦楚。“东园琅玕实,倘许共来仪”则寄希望于未来,期待在美好的环境中与贤者共享礼乐,共同实现理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翔凤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