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称骥德一招贤,异事流传今几年
出处:《二马篇》
明 · 邵宝
生马铜铸像,死马金买骨。
生像未置门,死骨终埋窟。
国当冀野君知马,一心真,一心假。
一称骥德一招贤,异事流传今几年。
但闻当时有郭隗,焉知后世无优旃。
生像未置门,死骨终埋窟。
国当冀野君知马,一心真,一心假。
一称骥德一招贤,异事流传今几年。
但闻当时有郭隗,焉知后世无优旃。
鉴赏
这首《二马篇》由明代诗人邵宝所作,通过对比生马与死马的不同命运,以及生像与死骨的象征意义,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的炎凉。
首句“生马铜铸像,死马金买骨”,以生马铸成铜像,死马以黄金买其骨,鲜明对比了生前与死后不同的待遇,反映了社会对人才价值的双重标准。铜像虽贵,却只是供人观赏,而真正的价值在于其生前的贡献;死骨虽贱,却因其曾为国家效力,而得以高价购取,象征着功名利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接着,“生像未置门,死骨终埋窟”进一步强调了生前与死后的不同境遇。铜像虽贵重,却未能真正融入生活,成为实用之物;而死骨虽卑微,却因功绩而得到妥善安葬,象征着社会对功勋的尊重与纪念。
“国当冀野君知马,一心真,一心假”则揭示了君主对待人才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可能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虚伪与不公。这反映了权力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称骥德一招贤,异事流传今几年”指出历史上的确有过识才用才的佳话,如郭隗的故事,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这样的故事是否能持续流传至今,值得深思。
最后,“但闻当时有郭隗,焉知后世无优旃”表达了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郭隗是历史上著名的识才之人,而优旃则是秦汉时期著名的俳优,以其智慧和幽默帮助君主处理政务。邵宝在此处提出疑问,即在郭隗之后,是否还有如优旃这样的人物出现,暗示了对人才传承与社会风气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深刻探讨了人才的价值、社会的评价体系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