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刀而藏归勿出,博士校书行有日
出处:《赠溧水杨老》
宋末元初 · 仇远
浙间笔工麻粟多,精艺惟数冯应科。
吴升姚恺已难得,陆震杨鼎肩相摩。
我游金渊饭不足,破砚生苔尘满目。
毛锥自笑不中书,白发纷纷老而秃。
中山博士子墨卿,贻书荐至杨茂林。
里儒大半习刀笔,耳闻竽瑟谁知音。
善刀而藏归勿出,博士校书行有日。
定当致汝数百枚,东坡有云北方无此笔。
吴升姚恺已难得,陆震杨鼎肩相摩。
我游金渊饭不足,破砚生苔尘满目。
毛锥自笑不中书,白发纷纷老而秃。
中山博士子墨卿,贻书荐至杨茂林。
里儒大半习刀笔,耳闻竽瑟谁知音。
善刀而藏归勿出,博士校书行有日。
定当致汝数百枚,东坡有云北方无此笔。
拼音版原文
翻译
浙江地区的笔匠以麻粟为主,技艺精湛的只有冯应科寥寥几人。吴升、姚恺的笔已经很难寻到,陆震和杨鼎才华相当,相互竞争。
我在金渊游玩时,连饭都吃不饱,破旧的砚台长满了青苔,满目疮痍。
我手中的毛笔自嘲无法写出好字,因为头发花白稀疏,人也老了、秃了。
中山博士的儿子墨卿,写信推荐我给杨茂林。
乡里的读书人大多只懂文书,对于音乐欣赏并不在行。
好的刀具要妥善收藏,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拿出来,博士校对书籍的日子快到了。
到时候我一定送你几百支好笔,正如苏东坡所说,北方很少有这样的笔。
注释
浙间:浙江地区。笔工:制笔工匠。
冯应科:技艺高超的笔匠。
吴升:著名笔匠。
姚恺:与吴升齐名的笔匠。
金渊:比喻学问或财富之渊博。
毛锥:毛笔的别称。
东坡:苏轼的号。
北方:地理位置,这里指中国北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高度赞赏和个人境遇的感慨。开篇即提及浙江地区众多精通笔墨工艺之人,其中冯应科尤为出类拔萃。接着,诗人提到吴升、姚恺、陆震、杨鼎等书法大家,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如同肩摩手试,显示了一个书法盛行的时代背景。
然而,诗人的个人遭遇却是另一番景象。在金陵(南京)游历期间,诗人面临饭食不充裕的困境,甚至连砚台都已经破旧,苔藓丛生,尘土满目。诗中“毛锥自笑不中书”一句,表明诗人对于自己无法跻身于那些书法大家之列的自嘲与无奈。
接下来,诗人提到“中山博士子墨卿”,这位博士子可能是某种学术或文化身份的人物。诗人的贻书荐至杨茂林,则显示了诗人试图通过书信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作品,但周围的儒生大多习刀笔之技,耳濡目染却不懂得音律之美。
“善刀而藏归勿出”表达了一种含蓄的情感,或许是诗人对于自己艺术才华的保留与隐晦,不愿轻易展露。最后两句,“博士校书行有日,定当致汝数百枚”,则透露出诗人对未来某一天能够校订书籍并赠送给他人的期待和承诺。
整首诗通过对书法艺术的赞美和个人遭遇的反思,展现了一个书画家在物质困境中对于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未来的乐观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