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萋斐离骨肉,含愁兴此辞全文

萋斐离骨肉,含愁兴此辞

出处:《枉系二首 其一
唐 · 沈佺期
吾怜曾家子,昔有投杼疑。
吾怜姬公旦,非无鸱鸮诗。
臣子竭忠孝,君亲惑谗欺。
萋斐离骨肉,含愁兴此辞

注释

吾:我。
怜:同情。
曾家子:指曾参(孔子弟子)。
昔:从前。
投杼:比喻对母亲的不信任,源于曾参母亲听到‘有虎’谣言而丢掉织布梭子以示不信。
姬公旦:周公旦,周文王之子,辅佐成王,有《鸱鸮》诗表达治国为民的情怀。
非无:并非没有。
鸱鸮:古代一种凶猛的鸟,比喻恶人或困难。
臣子:指忠臣。
忠孝:忠诚和孝顺。
君亲:君主和父母。
惑:迷惑。
谗欺:被进谗言的人欺骗。
萋斐:形容纠纷或混乱。
离:分离。
骨肉:亲人。
含愁:满怀忧愁。

翻译

我同情曾家的孩子,他有过对母亲的怀疑。
我也怜悯姬公旦,他并非没有写过对恶鸟鸱鸮的诗。
臣子尽力尽忠尽孝,但君主被谗言迷惑,受到欺骗。
骨肉亲情因此分离,满含忧愁写下这样的诗句。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作品,名为《枉系二首(其一)》。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对曾家子和姬公旦两人的怜悯之情。这两位可能经历了一些不幸或者误会,而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和理解。

"吾怜曾家子,昔有投杼疑。" 这两句说明诗人对于曾家子的遭遇感到惋惜,他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被怀疑过。

"吾怜姬公旦,非无鸱鸮诗。" 这里的“鸱鸮”指的是一种夜间发声的鸟,常用来比喻不祥之音或是非之声。这里表明诗人同情姬公旦可能遭受了不实之词的诽谤。

"臣子竭忠孝,君亲惑谗欺。" 这两句强调了臣子的忠诚和孝道,而君王则可能被谗言所迷惑,导致对臣子有误解。

最后两句 "萋斐离骨肉,含愁兴此辞。" 描述了一种骨肉分离的悲痛,以及诗人怀着忧愁之情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抒发同情和对忠良遭遇不幸的感慨之作,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