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在黄堂三寸地,散为横浦十分春
出处:《赋求仁斋和赵使君》
宋 · 刘黻
一编论语半言仁,克复工夫理趣真。
敛在黄堂三寸地,散为横浦十分春。
元阳有宰群霾伏,太极无边万象陈。
生意源源如谷种,即为天地本来身。
敛在黄堂三寸地,散为横浦十分春。
元阳有宰群霾伏,太极无边万象陈。
生意源源如谷种,即为天地本来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这里指仁德的教诲。工夫:功夫,指深思熟虑或技艺。
理趣:道理的趣味或深意。
黄堂:古代官署,此处象征智慧的汇聚之地。
横浦:形容广阔,此处比喻春天的广袤。
元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代表生命的根源。
太极:道家哲学中的宇宙本源概念。
生意:生机,活力。
谷种:种子,象征生命和希望。
本来身:本来的自我,即事物的本质。
翻译
一半的《论语》阐述了仁德,深藏的道理充满真实工巧。精微的智慧浓缩在小小的厅堂,却能散布出广阔春天的生机。
元阳主宰下万物沉寂,太极包容无边,展现万事万物的陈列。
生命的源泉如同谷种般不断涌现,这就是天地本真的自我。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刘黻所作,名为《赋求仁斋和赵使君》。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思考,表达了对“仁”的追求与理解。
第一句“一编论语半言仁”寓意深长,暗示着在探讨经典时,对于“仁”这一概念的重视。第二句“克复工夫理趣真”则进一步强调了对“仁”之真谛的追求和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敛在黄堂三寸地,散为横浦十分春”,通过空间(从黄堂至横浦)的转换,以及时间(由冬至春)的变迁,展现了“仁”的广大与深远。这里的“黄堂”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建筑,或是特定的自然景观,而“横浦”则是一片开阔的地带。这两句诗表达了从微小到辽阔,从静止到流动,仁的境界无所不在。
第四、五句“元阳有宰群霾伏,太极无边万象陈”,借用天地之气(元阳)和宇宙之理(太极)的宏大场景来比喻“仁”的无处不在与包容万象。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将“仁”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体现了对生命与世界深刻的理解。
最后两句“生意源源如谷种,即为天地本来身”,则是将“仁”的内涵与自然界相结合,将其视作天地间最本真的存在。这里,“生意”指的是万物生长之意,通过“谷种”的比喻,表达了生命力和生机的无穷无尽。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刘黻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更重要的是,它透露出诗人对于仁这个理念的深刻理解与内化,以及将其融入哲学思考之中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