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月三更出,悲风万里来
出处:《烽台秋望》
清 · 戴亨
惨淡黄云戍,阴森白骨堆。
望乡无故识,吊古有荒台。
海月三更出,悲风万里来。
愁心当此夕,鸿雁不胜哀。
望乡无故识,吊古有荒台。
海月三更出,悲风万里来。
愁心当此夕,鸿雁不胜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凉而悲壮的画面,通过烽台秋望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首联“惨淡黄云戍,阴森白骨堆”以“黄云”和“白骨”为意象,渲染了战场的凄凉与残酷。黄云象征战争的浩瀚与辽阔,白骨则代表了生命的消逝与战争的无情。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战场的景象,也暗示了历史的沉重与不可逆转。
颔联“望乡无故识,吊古有荒台”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站在烽台上,遥望故乡,却找不到熟悉的身影,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吊古有荒台”则引出了对历史的追忆,荒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历史的深远影响。
颈联“海月三更出,悲风万里来”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的情感巧妙结合。海上的明月在三更时分升起,既美丽又孤独,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而“悲风万里来”则增添了画面的凄凉感,风从远方吹来,带来了无尽的哀伤与思绪。
尾联“愁心当此夕,鸿雁不胜哀”收束全诗,将诗人的愁绪推向高潮。在这悲凉的夜晚,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忧愁,连远行的鸿雁也无法承受这份哀伤。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也寓意着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和对和平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烽台秋望》通过描绘战场的凄凉、历史的沧桑以及个人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