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禄藜然烟已息,葛陂龙化迹空存
出处:《斑竹杖》
明 · 林廷玉
八尺筇身少带根,常扶野老出山村。
却怜楚玉新裁制,犹染湘姬旧泪痕。
天禄藜然烟已息,葛陂龙化迹空存。
杨羲梦断无消息,九节人间恐漫论。
却怜楚玉新裁制,犹染湘姬旧泪痕。
天禄藜然烟已息,葛陂龙化迹空存。
杨羲梦断无消息,九节人间恐漫论。
鉴赏
这首《斑竹杖》以竹杖为载体,描绘了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意蕴。开篇“八尺筇身少带根”,以“筇”字点明竹杖的材质,八尺之长,形象地展现了竹杖的长度与分量。接着,“常扶野老出山村”,通过“野老”的形象,赋予竹杖以生活化的使用场景,展现出它在日常生活中为老人提供便利的功能。
“却怜楚玉新裁制,犹染湘姬旧泪痕”,这两句运用了楚玉和湘姬的典故,增添了竹杖的历史文化底蕴。楚玉象征着竹杖的精致与高雅,而湘姬的泪痕则暗示了竹杖背后可能承载的故事与情感,使得竹杖不仅仅是一件实用的物品,更成为了一种具有情感寄托的文化符号。
“天禄藜然烟已息,葛陂龙化迹空存”,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竹杖的象征意义。天禄与葛陂分别代表了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与龙的居所,这里的“烟已息”与“迹空存”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迁,暗示了竹杖虽历经沧桑,但其精神与价值依然存在。
最后,“杨羲梦断无消息,九节人间恐漫论”,以杨羲的梦境作为结尾,既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也引出了对竹杖背后故事的无限遐想。九节的竹杖,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物象,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的桥梁,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深思。
整体而言,《斑竹杖》通过对竹杖的细致描绘与象征性的解读,展现了其在文化和情感层面的独特价值,是一首富有深意的咏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