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嗟良璧毁,安识古松姿
出处:《依韵和刁经臣读李卫公平泉山居诗碑有感》
宋 · 梅尧臣
当时植珍木,岂是昧前规。
废宅长春草,故山存旧碑。
已嗟良璧毁,安识古松姿。
叔子每怀慕,此心空自知。
废宅长春草,故山存旧碑。
已嗟良璧毁,安识古松姿。
叔子每怀慕,此心空自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当时:当初。植:种植。
珍木:珍贵的树木。
昧:违背。
前规:先例。
废宅:废弃的住宅。
长春草:长满的春草。
故山:故乡的山。
存:保存。
旧碑:古老的石碑。
良璧:好玉。
毁:毁坏。
识:识别。
古松姿:古松的风貌。
叔子:指代某人(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怀慕:怀念向往。
此心:这份情感。
空自知:只有自己知道。
翻译
当初种植珍贵树木,怎能说是违背了先例。废弃的住宅长满了春草,故乡的山上还保存着古老的石碑。
已经感叹好玉被毁坏,哪里还能认识古松的风貌。
叔子常常怀念向往,这份情感只有自己知道。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标题为《依韵和刁经臣读李卫公平泉山居诗碑有感》。诗中,诗人通过对李卫平山居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先贤品格的追思。
首句“当时植珍木”暗示了昔日山居主人对环境的精心营造,珍视自然与艺术的结合。次句“岂是昧前规”则表明,这种做法并非盲目,而是遵循了前人的智慧和传统。
“废宅长春草”描绘了山居废弃后,自然生命力的顽强,春草茂盛,显示出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故山存旧碑”则聚焦于留存的古碑,象征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痕迹。
“已嗟良璧毁”表达了对珍贵文物或人才遭损的惋惜,而“安识古松姿”则进一步强调了对那些未被发掘的高尚品质的想象和怀念。
最后两句“叔子每怀慕,此心空自知”,以“叔子”代指李卫平,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深深敬仰和自己的内心共鸣,这种情感只有诗人自己能体会。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怀,寓言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杰的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