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十五始冠巾,君亦壮年气如虹
君不学少年奏赋明光宫,又不能桑麻谷粟去作田舍翁。
苦心竭虑淡泊音,手携三尺绿绮琴。
七弦指下丛然鸣,于以求见古人心。
古音寥寥失微妙,郑卫淫哇竞蝉噪。
君独优游夷愉广厚而高明,鼓有虞氏之南风,赓之以文王宣父之操。
若人来索便与弹,略不訑訑见颜貌。
绝之不作卫次公,却之常嗤戴安道。
顾我与君幽趣同,海山尚忆初相逢。
我时十五始冠巾,君亦壮年气如虹。
夜窗拥衾月流空,促弦初学调商宫。
别来二十五春风,我犹故吾君学通。
五音六律知者稀,一生辛勤造精微。
心存至乐物莫移,殆类闻韶子在齐。
洋洋盈耳不疗饥,任从妻子相号啼。
浮云柳絮无根蒂,世事乘除几荣悴。
祇今物我俱忘情,与君同寻方子春。
注释
浃髓沦肌:深入骨髓。奏赋:献赋,古代向朝廷献诗文。
桑麻谷粟:农事,代指田园生活。
绿绮琴:古代名琴。
七弦:古代的琴有七根弦。
商宫:古代音乐中的宫调之一。
方子春:可能指代某位隐士或理想中的人物。
翻译
人生志向各有所偏爱,深入骨髓却无法治愈。你不学少年时在明光宫献赋,也不愿种地做老农。
你苦心孤诣追求淡泊,手握三尺绿绮琴。
琴弦拨动,音符纷飞,借此寻求古人的心境。
古音难觅,郑卫之音过分淫靡,像蝉鸣一般嘈杂。
唯你悠然自得,演奏虞舜的南风曲,接着是周文王和孔子的乐章。
若有人来,你便弹奏,毫不在意对方容貌。
你拒绝权贵,嘲笑戴安道的世俗。
你我趣味相投,初次相遇在海边山间。
那时我十五岁,你正值壮年,气概如虹。
夜晚窗边,月光洒落,我开始学习商宫调。
分别二十五年,我依旧如故,你学问精进。
精通五音六律的人少,一生辛劳只为精妙。
心中充满至乐,外界事物无法动摇,仿佛齐国的子在听到韶乐。
音乐充盈耳边,却不能填饱肚子,任凭妻儿哭泣。
人生如浮云柳絮,无定根,世间荣辱变换不定。
如今我们忘却俗世,一起追寻方子春的足迹。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刘学箕所创作,表现了诗人对音乐、友情和个人志趣的深刻感悟。诗中充满了对古典音乐的追求和对生命境遇的回忆。
“人生立志各有癖,浃髓沦肌疗无术。”开篇即表达了每个人的生活目标和个性都不同,如同身体上的病痛,没有通用的治疗方法。接着,“君不学少年奏赋明光宫,又不能桑麻谷粟去作田舍翁。”这两句描绘了一种选择的困境,既不愿意像年轻时那样追求功名,也不想过上平淡的农夫生活。
“苦心竭虑淡泊音,手携三尺绿绮琴。”诗人表达了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淡泊的心态,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与自得。随后,“七弦指下丛然鸣,于以求见古人心。”通过弹奏七弦琴,诗人试图触及古人的精神内涵。
“古音寥寥失微妙,郑卫淫哇竞蝉噪。”这两句反映了古典音乐的凋敝和当时流行音乐的粗俗。接着,“君独优游夷愉广厚而高明,鼓有虞氏之南风,赓之以文王宣父之操。”诗人赞美朋友的高雅品格,并通过对古代圣人音乐理念的提及,表达了对真挚友谊的珍视。
“若人来索便与弹,略不訑訑见颜貌。”这两句表明诗人愿意与有共同兴趣的人分享自己的音乐,但并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和评价。紧接着,“绝之不作卫次公,卻之常嗤戴安道。”通过对古代音乐家卫次公和戴安道的提及,诗人表达了自己坚持个人艺术追求,不随波逐流。
“顾我与君幽趣同,海山尚忆初相逢。”这句回忆起与朋友在海山相遇的情景,表明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下文,“我时十五始冠巾,君亦壮年气如虹。”则记述了诗人年轻时期的经历和对朋友当年的印象。
“夜窗拥衾月流空,促弦初学调商宫。”这两句描绘了一种静谧的学习氛围,诗人在夜晚通过练习琴艺来掌握古代音乐。紧接着,“别来二十五春风,我犹故吾君学通。”表达了对朋友学问的敬仰和自己对音乐艺术的坚持不懈。
“五音六律知者稀,一生辛勤造精微。”诗人感叹真正理解古典音乐的人很少,并且自己一生都在努力地追求音乐的完美。随后,“心存至乐物莫移,殆类闻韶子在齐。”通过引用《论语》中的“至乐”概念和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韶子,诗人表达了对音乐之乐的深刻体悟。
“洋洋盈耳不疗饥,任从妻子相号啼。”这两句反映了一种生活的艰辛,即使有美妙的音乐也无法解决实际的生计问题,但诗人仍然愿意保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下文,“浮云柳絮无根蒂,世事乘除几荣悴。”则表达了对世俗功名和物质享受缺乏根基的看法。
最后,“祇今物我俱忘情,与君同寻方子春。”诗人呼应了前文的友情回忆,表达了与朋友共同追求艺术境界、超越世俗纷扰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