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无阴晴,月亦无亏圆
出处:《八月十五夜雨中微有月色》
宋末元初 · 戴表元
雨色今夜别,映门白鲜鲜。
隃知万古月,自在最高天。
天高无阴晴,月亦无亏圆。
中间隔云雾,顷刻变态千。
惟当自作乐,上界岂我怜。
接竹风撼郭,倒尊水号川。
狂歌眺渺莽,恐有浮槎仙。
隃知万古月,自在最高天。
天高无阴晴,月亦无亏圆。
中间隔云雾,顷刻变态千。
惟当自作乐,上界岂我怜。
接竹风撼郭,倒尊水号川。
狂歌眺渺莽,恐有浮槎仙。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戴表元在八月十五夜晚雨中观赏月色的独特感受。首句“雨色今夜别”,以雨与月的交融暗示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的期待与现实情境的对比。"映门白鲜鲜",月光透过雨幕,显得格外明亮,犹如白鲜鲜的色彩照入门庭。
接下来,诗人将目光投向天空,"隃知万古月,自在最高天",表达了对月亮永恒不变的赞美,认为它超越时空,自由自在地存在于最高天际。"天高无阴晴,月亦无亏圆",进一步强调了月的恒常和自然之美,不受人间风雨阴晴的影响。
然而,"中间隔云雾,顷刻变态千",诗人又意识到月光被云雾遮挡,瞬息万变,增添了神秘感。他自我宽慰道,"惟当自作乐,上界岂我怜",表示尽管环境多变,人应保持乐观,享受当下。
最后,诗人借景抒怀,"接竹风撼郭,倒尊水号川",描绘了风吹竹动、水流潺潺的景象,以此寄托情感。"狂歌眺渺莽,恐有浮槎仙",他放声高歌,遥望远方,想象着或许有仙人乘着木筏而来,流露出对超凡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哲思,展现了诗人面对中秋雨夜的独特心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