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游开母祠,暮抵紫虚谷
千峰挂夕阳,犹指中寺宿。
山空无人声,暝色满草木。
乱石碍饥马,荒榛走惊鹿。
深林怪禽号,绝壑山鬼哭。
照涂藉流萤,呻吟愧僮仆。
乙夜扣禅扉,孤灯耿幽绿。
犹疑梦寐中,对榻眠空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晨:清晨。游:游览。
母祠:开母祠。
暮:傍晚。
抵:抵达。
紫虚谷:地名。
峰:山峰。
挂:映照。
宿:住宿。
空:空寂。
声:声音。
草木:草木。
石:乱石。
碍:阻碍。
荒榛:荒芜的灌木。
怪禽:奇异的禽鸟。
号:鸣叫。
哭:哭喊。
照:照亮。
涂:道路。
流萤:萤火虫。
呻吟:低声哭泣。
愧:感到惭愧。
僮仆:童仆。
乙夜:深夜。
扣:敲击。
禅扉:禅房门。
孤灯:孤独的灯火。
耿:闪烁。
幽绿:幽暗的绿色。
梦寐:梦境。
空屋:空荡的屋子。
翻译
清晨游览开母祠,傍晚抵达紫虚谷。夕阳映照千座山峰,仿佛指引我们投宿中寺。
山中空寂无声,暮色笼罩着草木。
乱石间饥饿的马儿受阻,野鹿因惊慌而奔窜。
深林中的奇异禽鸟鸣叫,山谷深处传来山鬼的哭声。
借着萤火虫的微光照亮道路,我低声呻吟,连童仆也感惭愧。
深夜敲响禅房门,孤零零的灯火在幽暗中闪烁。
我还以为是在梦中,独自一人在空荡的屋子里对榻而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山林之间的独自夜宿经历,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心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孤寂与超然的情怀。
“晨游开母祠,暮抵紫虚谷”两句设定了诗人的行程,从早晨开始游览到晚上抵达目的地,构建了一天时间跨度的旅途场景。这里,“母亲庙”和“紫虚谷”作为具体的地名,不仅指示了空间位置,也暗含了神秘与超自然的氛围。
“千峰挂夕阳,犹指中寺宿”描绘了夕阳下的山峦,以及诗人选择在寺院中过夜的情景。这里,“千峰”和“中寺”都是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的常见元素,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置于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之中。
接下来的“山空无人声,暝色满草木”则是对夜晚山林的描述。这里,“山空”和“无人声”营造出一种深邃幽静的氛围,而“暝色”则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神秘与冷清。
“乱石碍饥马,荒榛走惊鹿”两句通过对自然界中生物活动的描绘,强化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荒凉感。这里,“乱石”和“荒榛”都是野性生长的形象,而“饥马”与“惊鹿”的出现,则让读者感受到山林中的生命活力。
紧接着的“深林怪禽号,绝壑山鬼哭”则是对夜晚声音世界的描绘。这里,“深林”和“绝壑”都是常用来表达遥远与幽深的地方,而“怪禽号”和“山鬼哭”的出现,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自然的恐怖与神秘。
“照涂藉流萤,呻吟愧僮仆”两句描绘了夜晚的光线与诗人的心境。这里,“照涂藉”和“流萤”都是对昏暗中闪烁光芒的生动写照,而“呻吟”则传达了一种悲凉与自责的情感。
最后,“乙夜扣禅扉,孤灯耿幽绿。犹疑梦寐中,对榻眠空屋。”通过对夜晚敲击寺门和独自守着孤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精神世界中的寻求与超脱。这里,“乙夜”、“禅扉”、“孤灯”都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而“梦寐中”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于现实与梦境边界的模糊认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示了诗人的孤独旅途以及他在精神层面上的超脱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