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溪一住已三年,衰病无心作俗缘
出处:《送即觉还海云并寄社中诸子》
明 · 释函是
鸾溪一住已三年,衰病无心作俗缘。
见说乡关人尽望,其如云水意犹牵。
白头生计应无别,青鬓仪型莫放颠。
若问老僧高卧处,紫霄峰下绿畴边。
见说乡关人尽望,其如云水意犹牵。
白头生计应无别,青鬓仪型莫放颠。
若问老僧高卧处,紫霄峰下绿畴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鸾溪的三年生活,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云水生涯的依恋。诗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首联“鸾溪一住已三年,衰病无心作俗缘”,开篇点明了诗人在此地居住的时间之长,以及因身体状况不佳而无意于尘世的纷扰。这里的“衰病”不仅指身体上的疾病,也暗含着心灵上的疲惫与厌倦,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
颔联“见说乡关人尽望,其如云水意犹牵”,通过他人对故乡的思念,反衬出诗人自己对云水生涯的执着。这里的“云水”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与世俗的束缚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头生计应无别,青鬓仪型莫放颠”,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态度。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老年生活,但并不为此感到悲观或焦虑,反而在“青鬓仪型莫放颠”中表达了对年轻时风华正茂的怀念,以及对保持内心年轻态的期许。
尾联“若问老僧高卧处,紫霄峰下绿畴边”,以一个具体的场景结束全诗,既是对诗人隐居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其内心世界的一种寄托。紫霄峰下的绿畴边,既是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是诗人理想生活状态的象征,暗示着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