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苍生竟谁误,一家三窟本身图
出处:《东门啸》
明 · 李东阳
上东门,东羯雏啸。
宁馨王郎识奇兆,单车快马追不还。
宁知夜死排墙间,当时预恐乱天下。
天下苍生竟谁误,一家三窟本身图。
青州非羯还非胡,何须更叹东门雏。
宁馨王郎识奇兆,单车快马追不还。
宁知夜死排墙间,当时预恐乱天下。
天下苍生竟谁误,一家三窟本身图。
青州非羯还非胡,何须更叹东门雏。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李东阳的《东门啸》描绘了一幅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画面。首句“上东门东羯雏啸”,以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一种不安的气氛,暗示着某种危机或不祥之事即将发生,如同雏鸟在城门东边发出警告的啼鸣。"宁馨王郎识奇兆",点出主人公王郎,他似乎能洞察这一奇异的征兆。
接下来的诗句“单车快马追不还”描绘了紧迫的追逐场景,暗示着有人试图阻止或挽回什么,但已来不及。“宁知夜死排墙间”进一步揭示了事件的严重性,可能是指一场暗中发生的冲突或谋杀,发生在夜晚且地点隐秘。
诗人接着感慨:“当时预恐乱天下,天下苍生竟谁误。”表达了对动荡时局的忧虑,以及对导致这一切的未知责任者的质疑。"一家三窟本身图"暗示了某些人为了自保而精心布局,试图在多处寻求庇护。
最后,“青州非羯还非胡”揭示了一个复杂的政治背景,青州既不是羯族也不是胡人势力的范围,暗示着这场混乱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权力斗争和民族矛盾。末句“何须更叹东门雏”则是对起始那声啸叫的回应,认为无需再为这早先的警示而叹息,因为事情已经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紧凑的叙事和象征性的意象,展现了明朝社会动荡时期的一个侧面,揭示了权力斗争与人心惶惶的复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