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润资良守,何烦习战材
出处:《赋得昆明池送陈守之昆阳》
明 · 区大相
昆明几百里,其上滇城开。
地涌黔巫去,波浮金碧回。
长堤罗郡邑,高澨出楼台。
莲叶冲凫起,菱花拂镜回。
鱼形看似石,沙影辨疑灰。
汉帝穿池拟,荆臣建国来。
伏流江底合,摇楫浪前催。
作润资良守,何烦习战材。
地涌黔巫去,波浮金碧回。
长堤罗郡邑,高澨出楼台。
莲叶冲凫起,菱花拂镜回。
鱼形看似石,沙影辨疑灰。
汉帝穿池拟,荆臣建国来。
伏流江底合,摇楫浪前催。
作润资良守,何烦习战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昆明池的壮丽景象和历史背景,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过往辉煌的追忆。
首先,诗人以“昆明几百里,其上滇城开”开篇,将昆明池的广阔与滇城的繁华生动展现出来。接着,“地涌黔巫去,波浮金碧回”两句,通过动态的描绘,展现了昆明池水的流动与色彩的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长堤罗郡邑,高澨出楼台”则进一步展示了昆明池周边的建筑景观,长堤环绕,郡邑林立,楼台高耸,构成了一幅繁华的都市画卷。而“莲叶冲凫起,菱花拂镜回”则将视线转向池中,荷叶与水鸟的互动,菱花与水面的映照,都充满了生机与和谐之美。
“鱼形看似石,沙影辨疑灰”两句,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了水中鱼儿与沙石的相似,以及沙影在水面的微妙变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敏锐感知。
“汉帝穿池拟,荆臣建国来”则引入了历史的元素,提到昆明池的建造与历史人物的关联,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底蕴。“伏流江底合,摇楫浪前催”则描绘了昆明池的水下地形与划船的情景,展现了水的深邃与动感。
最后,“作润资良守,何烦习战材”表达了对昆明池作为水源地的重要性和和平用途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对战争的反感,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与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昆明池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